这个发现,让他们的“剧本”瞬间多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
张伟听完,激动地一拍大腿:“太棒了!那我在表演的时候,就可以加入一个细节——在喊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后,我可以有一个短暂的停顿,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对家乡的思念。这样,人物就更立体了!”
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演”出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开始深入地挖掘诗句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人性。他们的表演开始有了“厚度”。
两个女生小组的融合,则进行得更为深入和细腻。
“陈静,你这张历史坐标图,能不能把‘安史之乱’那一段的时间轴,用红色加粗标注出来?”赵敏拿着自己的讲稿,来到陈静面前,轻声地商量着,“因为我的演讲,将会以杜甫的人生轨迹作为核心案例。我希望,当我在讲述杜甫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少年壮志,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中年悲歌时,你身后的大屏幕上,能同步放大那一段血色的历史。我要让观众直观地看到,一个伟大的诗人是如何被一个残酷的时代所塑造的。”
陈静听着赵敏那充满情感的叙述,重重地点了点头。她立刻在草图上,用红笔将那一段历史圈了出来,并标注上“配合‘广厦仁心’组,做重点动态效果”。
这时,一直负责搜集诗人故事的刘月,也跑了过来,她拿着一份资料,兴奋地说:“赵敏姐,陈静,我查到一个冷知识!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他年轻的时候穷到什么地步?每天只能把粥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就是‘划粥断齑’这个成语的由来!我觉得这个故事,可以加到你的演讲里,更能体现他人格的伟大!”
“这个素材太好了!”赵敏的眼睛一亮,“陈静,我们可以在范仲淹的坐标点旁边,加一个小小的图标,点击后可以弹出这个典故的动画解释吗?”
“可以!”这次回答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凑过来的林天。他推了推并不存在的眼镜,一脸自信地说,“这个交互效果,用Fsh的脚本语言AScript就能实现。包在我身上!”
一场围绕着“杜甫”和“范仲淹”的跨组联动创作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赵敏的演讲稿因为有了陈静的历史图景作为支撑显得更加宏大;陈静的坐标图因为有了赵敏的情感故事作为点缀变得更加鲜活;而林天的技术则像一根神奇的魔法棒准备将这一切完美地融合呈现。
他们的创作开始有了“温度”和“联动”。
杨明宇站在教室的最后看着眼前这幅景象内心充满了欣慰。
他最初设定的四个小组,像四个独立的发动机。而他抛出的“电影剧本”故事线,则像一条精密的传动轴,将这四个发动机的能量,完美地耦合在了一起,驱动着“14班号”这艘大船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全速前进。
学生们已经不再需要他的步步引导。他们已经学会了如何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主动地思考、碰撞、协作、互补。他们正在从被动的“功能实现者”,蜕变为主动的“故事讲述者”。
而他们共同讲述的这个故事,不仅是关于诗词,更是关于他们自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