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宇那“电影剧本”般的构想,如同一道惊雷劈开了笼罩在14班头顶的瓶颈迷雾。学生们那因为挫败而略显黯淡的眼神重新被一种名为“顿悟”的光芒所点亮。
他们不再是四个各自为战的施工队,而是一个围绕着共同蓝图,协同作业的“电影制作团队”。整个阶梯教室的气氛瞬间从沉闷的研讨会切换到了热火朝天的“片场”。
杨明宇再次退回到了他“导演”的位置,抱着双臂,含笑看着他的“主创们”开始了充满激情的二次创作。
“不行,这个开场动画太生硬了!”王昊现在彻底代入了“产品总监”的角色,他指着林天电脑屏幕上一个简单的Fsh开场动画,毫不留情地提出修改意见,“主角‘小明’的形象就是一个火柴人?太敷衍了!而且这个‘灵魂共鸣器’的界面,科技感是有了,但缺少温度!”
林天这次没有反驳。在“故事线”的框架下,他开始理解王昊所谓的“用户体验”是什么意思。他不再固执于代码的优雅,而是开始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技术更好地为“故事”服务。
“那你说该怎么改?”林天难得地虚心请教。
“首先,主角‘小明’不能是火柴人!”王昊在纸上迅速地画着草图,“他应该是一个剪影,坐在堆满书本的窗前,窗外是黄昏。这样才有‘迷茫’的氛围感!其次,‘灵魂共鸣器’的界面不应该是冰冷的蓝色科技风,而应该是一个古朴的像羊皮卷轴一样的界面。当用户输入关键词后,匹配到的诗人名字应该像用毛笔字一样‘唰’地一下显现出来!这叫沉浸式体验!”
“羊皮卷轴……毛笔字效果……”林天嘴里念叨着,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起来。他想到了可以用特定的图片素材和动态遮罩效果来实现。技术的壁垒在清晰的创意需求面前似乎变得不堪一击。
班长李磊也凑了过来,提出了他的想法:“我觉得,在匹配出诗人之后,能不能配上一段音乐?比如匹配出李白,就配一段豪迈的古琴曲;匹配出李清照,就配一段婉约的笛声。这样,听觉、视觉就统一了。”
“这个好!”王昊和林天异口同声地赞道。
就这样,“数字文心”组的创作重心,从单纯的“功能实现”,彻底转向了如何为观众营造一种“迷茫的少年偶遇奇妙网站,开启时空之旅”的神秘氛围和代入感。他们的作品开始有了“灵魂”。
“沙场兵魂”组的排练场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不对,张伟,你这个冲锋的动作太‘现代’了!”负责“编剧”的马飞,此刻正拿着一本《中国古代兵器图谱》,一脸严肃地对“主演”张伟进行着“动作指导”,“你看书上画的,唐朝的陌刀是长柄的讲究的是‘劈’和‘砍’,你刚才那个动作更像是现代拼刺刀的‘突刺’,年代感不对!”
张伟愣了一下,随即虚心地接受了批评:“有道理!那我再试试!”他调整姿势,模仿着书上的图画一招一式地演练起来。
另一个组员孙鹏则彻底迷上了古代军事。他不仅找来了兵器图谱,还从图书馆翻出了一本关于“府兵制”的介绍。
“伟哥,我发现一个巨牛的切入点!”他兴奋地对张伟说,“杜甫的《兵车行》里写‘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这活脱脱就是府兵制的写照啊!我们可以把这个制度用最简单的话解释一下,这样观众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些士兵会‘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了。这不光是热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和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