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轻纱笼罩着传艺馆,通往新校区的青石板路在朦胧中若隐若现。陈念领着小徒弟们蹲守在路口,专注地为每块石板边缘摆放小巧的护本纹木牌。这些巴掌大的木牌上,\"传艺路\"三个字刻得工整遒劲,是陈念熬了两个通宵亲手雕琢的入学指引。
\"顾老师特意嘱咐过,\"陈念一边安放最后一块木牌,一边望向远方蜿蜒的小径,\"要让第一批孩子们踏着'匠心纹'走进传艺的大门!\"
晨光熹微中,一群背着各色书包的稚嫩身影,在家长陪同下缓缓走来。这第一批二十名学生,恰似饱含希望的种子。其中一半是土生土长的老街坊孩子,另一半则从远方慕名而来——新加坡学员阿明的外甥女小语捧着印有胡姬花图案的笔记本;老街张爷爷的孙子小张紧攥着祖传的迷你修钟镊子;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双胞胎姐妹珍重地捧着奶奶留下的旧绣绷。
\"签到不用笔!\"陈念高举拓包,声音清亮。传艺砚旁整齐摆放着二十张红宣纸,\"大家用拓包拓下护本纹当作签到印记。这些红宣纸日后要贴在'传艺苗圃'的墙上,成为你们手艺路上成长的见证!\"
入学仪式在刚落成的\"三代传艺墙\"前举行。墙壁中央镶嵌着沈父当年传艺班的师生合影,旁边特意留出空白区域等待新学子的红宣纸装点。刘老今日特意换上新青布褂子,捧着沉甸甸的木盒,里面静静躺着二十枚顾润的青檀木牌:\"孩子们,这是'守艺入门牌'。每枚都留有空处,需要你们亲手刻上自己的名字和独一无二的护本纹。刻好了,才算是真正踏入了传艺人的门槛。\"
小张迫不及待地举起木牌,凑到沈砚辞身边:\"沈老师,我能把这木牌刻成修钟齿轮的样子吗?\"
第一堂\"纹样启蒙\"课由顾云深和阿明联袂执教。顾云深在传艺砚上研墨,墨香氤氲中引导孩子们感受宣纸的纤维纹路:\"拓纹讲究顺应纸性,如同做人做事要懂得顺应本心。\"他轻轻握住小语的手,带着她拓下第一遍护本纹,\"看这纹路的转角处,力道要轻柔舒缓,就像勾勒胡姬花瓣时的感觉。\"
另一侧,阿明打开平板电脑,将胡姬花与护本纹融合的拓片投影到幕布上:\"家乡的纹样也可以成为非遗技艺的一部分。把它们融进来,能让手艺焕发独特的光彩。\"小语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灵光乍现,在自己刚拓好的纹样旁添上一朵娇小的胡姬花。
隔壁竹编工坊里,王伯的课堂洋溢着活泼气氛。他给每个孩子分发三根柔韧的青檀竹丝,手把手教授编织基础的护本纹挂饰:\"竹丝有它的韧性,不能硬掰硬折,就像学手艺需要耐心打磨,急不得。\"
名叫朵朵的小姑娘,小手总不听使唤,纹路几次编错,急得眼圈泛红。陈念见状蹲下身,把自己编得不太成功的挂饰递到她面前:\"朵朵别急,我当年学这个,可是编断了七根竹丝才摸到门道!你看这断口没关系,再巧妙地补上一根就好。\"他温和地握住朵朵的小手,引导竹丝绕出正确的弧度。阳光穿过窗棂,落在他们交叠的手上,透过竹丝缝隙在桌面投下细碎的光影。
正午自鸣钟悠扬敲响,孩子们捧着\"第一课\"的成果汇聚到庭院——有墨迹未干的护本纹拓纸,有编织稚嫩的竹丝挂饰,还有刻了一半名字的青檀木牌。老周提着一大屉蒸笼走来,揭开笼盖,清甜的米香弥漫开来,笼屉里是刚蒸好的\"入门糕\",洁白的糕面上印着简化版的护本纹模子。
\"当年景明和顾云深头回上刻纹课,我就给他们蒸了这糕,\"老周笑着说,\"老话说'吃了入门糕,手艺节节高'!\"
小张咬了一大口软糯的糕点,忽然眼睛一亮:\"咦,这糕上的纹样,跟我爷爷修钟的齿轮齿形好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