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梅的清冽香气萦绕在虚实传艺馆的竹柱间,顾云深正全神贯注地教陈念在竹片上收锋的技巧。就在这静谧时刻,竹门被轻轻叩响。
沈砚辞推开门,一位鬓角染霜的老人随他走进。老人身着藏青色中山装,袖口别着一枚古朴的竹制徽章,上面的护本纹比顾云深在爷爷手札中见过的任何图样都要沧桑。
*这位老人身上的气息,让人想起爷爷那一辈的匠人。*
\"这位是周院士,非遗评审委员会的资深专家。\"沈砚辞介绍道。
周院士的目光径直投向实物对照区,指尖顾柔地抚过顾爷爷的旧竹刻刀。\"这刀,是'景明款'吧?\"他的声音低沉,\"当年你爷爷总爱念叨,'刻刀要养,养的不是刀,是指尖的准头,是心头的分寸'。\"
老人抬头看向戴着VR头盔的青少年们,眉头微皱:\"现在的孩子,对着屏幕划拉几下,手指头都没沾过竹屑,就叫学手艺了?\"
*这话语中的忧虑,何尝不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沈砚辞引着老人走向\"技艺溯源屏\",扫描陈念刚刻好的竹牌。屏幕上立即展现出从选料到刻纹的全流程解析,连顾云深批注的\"第三刀力道偏轻,需沉腕\"都清晰可见。
\"数字化不是要抹掉这些,\"沈砚辞恳切地说,\"它是把顾老师那独一无二的手感、爷爷那些只可意会的经验,都保存下来,让它们能跨越山海。\"
*他总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最恰当的平衡点。*
\"讲究?\"周院士的指尖重重按在\"AI辅助刻纹\"那一行字上,\"讲究是藏在手里的分量,是筋骨里磨出来的记忆,不是冷冰冰的数据!\"
他转向顾云深,目光如炬:\"你该懂,手艺的魂,不是数据堆出来的,是'苦出来的顾度'!\"
*这番话,让我想起爷爷教我时的严苛与期待。*
顾云深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掌心的旧疤,那是年少时练习\"揭页\"技法时留下的。\"院士说得对,\"他的声音清晰响起,\"数字化能留住'形',但它留不住的,是那种'错一次就再也补不回'的锥心之痛,是那份融入骨血的敬畏心。\"
\"你也......觉得我错了?\"沈砚辞的声音艰涩,他指向窗外,\"李奶奶眼睛几乎看不见了,可那天她用语音按键调出爷爷修复笺纸的影像,听着爷爷的声音,她哭了!还有新加坡的学员,就是拿着溯源屏的截图,千里迢迢来学真正的刻刀功夫——这些难道就不是传承?\"
*他的激动,源于对传承最深切的热爱。*
陈念举着一张腊梅笺跑过来,纸上一边是他稚嫩的刻纹,一边是平板绘制的数字纹样,中间用腊梅墨画了道连接线。\"周爷爷,\"孩子清脆地说,\"顾老师教我刻的时候,手会抖;沈老师用平板给我画了线,我就知道该往哪里使劲。我觉得......都要才好!就像腊梅树,要晒太阳才能开花,可也要浇水才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