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1 / 2)

来年若不欲出兵讨伐关中的董卓,便需寻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堵住洛阳公卿与诸侯之口,令众人无话可说。

然而,在大汉江山风雨飘摇、社稷危亡之际,何种理由最为妥当?

自然是燕国内部不稳,强敌环伺,亟需平定周边敌对势力——此借口最能平息天下非议。

如今放公孙度叛军返回辽东,来年便可借口讨伐辽东未灭之敌,轻易搪塞过去。

此举亦能降低中原诸侯对燕国的戒心。

董卓为首的西凉集团虽坐拥雍凉十五郡、一百三十六城,统辖百万百姓,挟持天子,拥兵二十万,军力号称天下第二。

但雍凉民生凋敝,人口稀少,发展潜力有限。

反观燕国,占据天下大义,燕**队被誉为【帝国第一军】,军力冠绝天下,强盛国力震慑群雄。

讨伐董卓期间,燕国顺势攻占并州九郡,收复辽西三郡,拓土三十万里,新增百万人口。

燕国现有人口四百六十万,繁荣富庶,商旅兴盛,国力傲视天下,实至名归的天下之首!

《枭雄志》如今天下风云变幻,群雄并起,各方势力都不愿见到燕国独霸九州的局面。刘凤深知,若燕国展现出问鼎中原的野心,必将重蹈当年董卓覆辙,招致诸侯联军讨伐。

为此,他特意放任公孙度残部流窜,佯装急于平叛而无暇他顾。这番示弱之举,就是要让诸侯们觉得燕国胸无大志,转而相互攻伐争夺眼前利益。

思及此,刘凤嘴角微扬。虽觉此计尚有疏漏,但大方向应当无误。具体策略还需与谋士们从长计议,逐步完善方略。

接下来的日子里,燕国着重推行休养生息之策。刘凤明白,这乱世并非儿戏,而是真实的江山社稷。若只知穷兵黩武,忽视民生根本,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为继。唯有军政并举,方能开创万世基业。

\"呼——\"刘凤振衣而起,舒展筋骨后喃喃自语:\"罢了,养精蓄锐方为上策。\"说着便移步榻前,褪履安枕。不多时,便带着对宏图霸业的憧憬沉入梦乡。

《凯旋记》永汉元年仲夏,公孙瓒、公孙度纠集四十万叛军作乱北疆,终被燕国铁骑荡平。翌日拂晓,大营内人喊马嘶。将士们一面清点缴获,一面押解数万降卒。至晌午时分,全军整装待发。

刘凤跨上赤焰宝马,挽缰回顾三军,朗声喝道:\"班师回朝!\"

大军缓缓行进,十万人的队伍朝着王都蓟城方向推进。

永汉元年(188年)六月初二,燕国都城蓟城。

听说燕王率军凯旋,文武百官纷纷放下手中事务,赶到城外十里亭迎接。

文官以郑玄、蔡邕、荀彧、麋竺等人为首,武将则以张飞、关羽、臧洪、太史慈、褚飞燕等人为首。

自刘凤领兵平叛以来,已过去近二十天。此时,郭嘉所率的主力部队也已平安返回蓟城。

这段时间里,燕国上下忙得不可开交,文官们处理政务,恢复民生,接管新占郡县,安置数千车财物粮草以及数十万洛阳迁来的百姓;武将们则忙于整训新军。

由于许多军政要务需燕王亲自定夺,百官都盼着他早日归来。

远处烟尘渐起,马蹄声由远及近,一支望不到头的队伍缓缓出现。

不多时,刘凤率众将及大军抵达。百官恭敬行礼,齐声道:“恭贺王上凯旋!”

刘凤骑在【烈焰】背上,微微抬手:“诸位请起。”

“谢王上!”众人齐声回应。

文官之首荀彧上前禀报:“王上亲征平叛,劳苦功高,臣等未尽辅佐之责,请王上责罚!”

刘凤见他神色疲惫,摆手宽慰:“文若不必多礼。”

【燕王慰臣录】

烈驹踏尘入蓟城,金鞍未冷论殊功。

(朝议篇)

朱袍文臣列如松,齐声谦应分内事。

铁甲诸将踏前阶,共道辎重归途安。

(犒军篇)

十万貔貅护锦程,千乘宝车碾洛尘。

流民六秩随旗至,此功当镌玄甲碑。

(战勋篇)

飞燕衔箭破敌阵,洪涛震鼓催战云。

甘蒋双戟扫残虏,皆化捷报入王闻。

臧洪与褚飞燕统帅五万黄金火骑兵驻守王都蓟城,令叛军久攻不下,不仅歼灭上万敌军,更坚守至燕王率援军凯旋。

甘宁与蒋钦率领两万水师将士,成功切断叛军粮道,多次袭扰敌军部队,并突袭沿海据点,迫使叛军无法全力攻城,致其军心涣散。

当叛军后撤时,甘宁与蒋钦又率水师沿途阻截,以精妙的骚扰战术延缓敌军撤退。

朝堂之上,刘凤当众嘉奖臧洪、褚飞燕、甘宁、蒋钦立下的赫赫战功,这些封赏他们确实当之无愧。

刘凤驾着【烈焰】战马环视群臣,朗声道:\"诸位爱卿,燕国今日之强盛,全赖众卿戮力同心。除已记功者外,所有官吏皆加记大功,待局势稳定后再行封赏。\"

在燕国朝堂,文武百官皆视军功为要务。这不仅关乎丰厚赏赐,更意味着晋升之阶与名望累积。建功立业便代表着荣华富贵与青史留名。

听闻燕王旨意,满朝文武齐声欢呼,共颂君主圣明。

燕国实行高俸养廉之策,刘凤不愿见官员因俸禄微薄而**堕落。其俸禄远超他国同品级官员四倍,立功者更能获得额外重赏。

见百官喜形于色,刘凤亦展露欢颜。然而未及多时,便有不合时宜之人出来扫兴。

荀彧面带愁容,微微躬身劝道:\"启禀大王,您领兵征讨叛逆期间,朝中政务堆积如山。一些寻常公务,臣等尚可代为处置。\"

\"但诸多紧要奏章,非大王亲批不可。\"

\"诸如安抚民心、恢复民生、安置六十七万洛阳难民,以及选派官员赴任等事。\"

\"这些事务耗资巨大,都需大王亲自定夺。\"

\"若大王不在宫中,臣实在难以决断啊!\"

此前大王出征时,朝政大权确实交予荀彧之手,连国库钱粮调配也由其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