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2 / 2)

此正显我'燕**旅'已铸就军魂,且这军魂正融入三军将士的血脉之中。\"

朕始终认为,真正的百战雄师必须铸就军魂,唯有如此方能所向披靡,无坚不摧。

燕**队唯有凝聚铁血军魂,方可当之无愧称霸九州!

然兵戈之事终需顺应时势,为谋万世基业——

此刻当暂敛锋芒,韬光养晦,效\"八二三\"之策厚植国力。

唯此方能使燕**旗永镇山河,成就亘古未有的不朽传奇!

刘凤先以豪言激荡三军,忽而眼锋如刃,寒声道:\"子龙所言极是!大燕威严岂容蝼蚁**?凡犯天威者,必以血海相报。

今纵公孙度鼠辈遁归辽东,不过是为千秋大计暂留其颅。尔等真当那老贼能苟全性命?

待其缩回平襄巢穴,朕自会令其日夜难安!

此番我大燕虽需整饬新得疆土,又岂容公孙老贼喘息练兵?

待其归巢之日,辽东境内烽烟四起,叛旗如林。莫说重振军备,能保全现有兵力便算他公孙氏祖坟青烟冲霄!\"

帐中诸将闻言目光灼灼,争先拜问:\"陛下莫非早在辽东布下暗棋?\"

刘凤抚掌而笑:\"表面观之,公孙度残部安然北撤,我军未予追击,似成两相罢兵之局。

然——\"他忽然戟指北疆,\"这老贼的修罗场,此刻才刚开筵!\"

辽东公孙度虽掌握至高威权,扶余、**及三韩部族皆被其武力慑服。

此番扶余与**联军随公孙度进犯燕境,一为听令行事,二欲劫掠物资以充国库。

未料两**马非但未能携战利而归,反遭全军覆灭之厄运。

尤为可叹者,此败实乃公孙度暗中设计所致。

经此一役,扶余与**二王岂愿再俯首称臣?

更兼辽东军主力折损甚巨,二国或将趁机挣脱公孙度掌控。

若真如此,辽东大地恐将烽烟四起!

\"主上圣明!\"赵云、典韦、周泰三人齐声赞道。

老将黄忠却持重谏言:\"我军虽重创辽东兵马,然公孙度麾下仍有六万精锐。反观扶余、**兵力尽丧,以二王怯懦秉性,未必敢兴兵反叛。\"

四将目光齐聚之际,刘凤成竹在胸:\"二王脾性寡人岂能不知?公孙度身侧早有隐秘卫潜伏,渐得其信任。只需暗中策动,必令辽东乱象纷呈——届时隐秘卫自当**两国遗民,共讨**!\"

潜伏的暗线可借职务便利,令辽东四郡陷入动荡,使公孙度无暇休整兵力、壮大军力。

时日一久,纵使我大燕按兵不动,公孙度亦难逃厄运。\"

众将顿悟其理。典韦、周泰、黄忠、赵云此时方知燕王深远谋划——难怪王上对公孙度残部网开一面,任其遁回辽东,原是早有布局。

作为三大情报机构之一,隐秘卫的手段他们心知肚明。军情刺探离不开隐秘卫配合,但刘凤明令禁止将领干涉隐秘事务。双方犹如军政分治,将领们仅知概况。

刘凤五指虚握,目光灼灼道:\"时局关键正在于此。只需争取时日,我大燕国力必将蒸蒸日上。有隐秘卫在辽东搅动风云,公孙度岂能安养生息?\"

\"放残兵归平襄,既可令辽东军力在战事中消耗殆尽,又能引出所有隐患。待我大军东征时,既可歼灭来犯之敌,又能轻取羸弱的辽东四郡。\"

\"此乃一箭双雕之策。现在诸位可明白其中深意?\"

帐内诸将听闻全局布局,皆是敬服。他们躬身抱拳:\"王上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末将等钦佩之至。\"

刘凤闻言展颜,摆手道:\"时辰不早,诸位且回营歇息。明日大军开拔,班师回蓟城——朝中尚有要务亟待处置。\"

《燕国记事:刘凤平叛归途》

王师北归之际,四方诸侯必已刀兵相向!

吾燕正值虚弱,恐有宵小趁机犯境,当速返王都坐镇。

\"末将告退!\"赵云四人抱拳而退,铁甲铿锵间已出帐外。

空荡的军帐内,刘凤独坐虎皮帅椅,以指揉额:\"这明君当真难做,倒不如学皇兄(汉灵帝)做个逍遥昏君!\"

适才议事,他尚藏半分心思未露——纵放公孙度叛军,实为深谋远虑。临离洛阳时虽当众立誓来年再伐董卓,不过权宜之计耳。

若真救回少帝刘协,反受其制。此番会盟,所求不过名利二字:

名者,已获讨逆大义;利者,得洛阳珍宝七十车,迁六万百姓,兼收绝色佳人貂蝉。

今观洛阳焦土,雍凉贫瘠,徒耗兵力征讨,实非智者所为。

况且,真要把刘协那小皇帝救出来,送回洛阳皇宫,等于给自己戴上沉重的枷锁。

刘凤,刘子度,绝不可能俯首称臣,向刘协那小皇帝低头。

若效仿董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手段,必将重创燕国与自身的威望,多年心血恐毁于一旦,实在得不偿失。

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极具实效,却遗祸深远,千百年后只会留下千古骂名。

他身为帝国宗室藩王,天子之皇叔,绝不能沦为背信弃义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