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汉半信半疑,抱着“试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水渠修建工程。让他没想到的是,工程队的管事很懂农时,特意将农户的做工时间安排在清晨和傍晚,避开白天的种地时间;午饭确实管够,两个馒头一碗菜,能吃饱;更让他惊喜的是,一起做工的还有村里其他二十多户贫困农户,大家一起干活,有说有笑,还能互相帮忙种地,一点也不耽误农时。
水渠修了两个月,张老汉共做工六十天,抵了三百文税,剩下的一百八十文,他用自家种的蔬菜抵了一部分,基本没花现钱。水渠修好后,正好赶上夏灌,张老汉的三亩地灌溉及时,比去年多收了一石谷子。
“这‘以工抵税’真是好!不仅没耽误种地,还多收了谷子,明年我还申请以工抵税!”张老汉看着满仓的谷子,笑得合不拢嘴。
像张老汉这样的贫困农户,长安城外的十个村落,共有两百余户,他们通过“以工抵税”,参与了水渠修建、道路维护、驿站修缮等工程项目,共修建水渠三条、修补道路二十里、修缮驿站两座。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不仅方便了农户的生产生活,还为后续的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修通的道路,让农户的粮食能更快运往市集;修好的水渠,让千余亩农田得到有效灌溉。
试点推行半年后,长安迎来了第一场秋雨。李逸坐在户部的书房里,看着桌上的试点成效报告,心中满是欣慰。报告显示:
商户方面:长安两千三百余家商户,全部按新税制缴税,无一家虚报、逃税;市集营业额较去年同期增长两成,小商户的平均利润增长一成五;国库从商户征收的税收,较去年同期增长一成二,其中世家商户缴纳的税收增长三成(以前避税严重,现在按实际营业额缴税)。
农户方面:长安城外五十个村落,共三千余户农户,其中五百余户贫困农户申请了“以工抵税”,共完成水渠修建三条、道路修补三十里、驿站修缮三座;农户的平均税负较去年同期下降一成,中等田、下等田农户的税负下降两成;今年的粮食收成,因灌溉改善、道路通畅,较去年增长一成,农户的实际收入增长一成三。
社会反响:无论是市井商户还是乡村农户,对新税制的满意度都达到了八成以上;长安城内的流民数量较去年同期减少三成,市集更加繁华,乡村更加稳定;御史台的监督报告显示,试点期间未发现官员贪腐、刁难百姓的情况,核查过程公平公正。
唐太宗看到试点成效报告后,龙颜大悦,在早朝之上,当着众臣的面,对李逸赞不绝口:“李逸推行的税收改革试点,成效显着!既减轻了平民负担,又增加了国库收入,还完善了基础设施,实为‘实用利民’的典范!张柬之、王大人,你们作为监督官,说说看法?”
张柬之站在列中,看着报告上的数据,又想起自己私下走访时看到的景象——市井商户生意兴隆,乡村农户安居乐业,心中虽仍有对“祖宗之法”的执念,却也不得不承认改革的成效:“陛下,试点期间,未发现明显弊端,百姓满意度较高,国库收入也有增长,确有成效。”
王大人也附和道:“新税制的核算流程虽复杂,但技艺科的人才专业,核查公正,未出现大的问题。‘以工抵税’既减轻了农户负担,又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值得推广。”
唐太宗点点头,语气郑重:“既然试点成效显着,朕意已决,明年开春,将‘按资产征税’推广至洛阳及江南地区;同时,从国库拨出五万贯钱,用于培训更多‘商旅类’人才,为全国推广做好准备。李逸,你继续负责改革事宜,务必确保推广顺利!”
“臣遵旨!”李逸躬身谢恩,心中满是激动——从提出改革提案到试点成功,再到即将全国推广,这一路走来,虽历经阻力,却终见成效。他知道,这不仅是税制的革新,更是“实用利民”理念的胜利,是大唐走向更繁荣、更公平的重要一步。
退朝后,李逸走出紫宸殿,秋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温暖而明亮。他抬头望向远方,长安的街道上车水马龙,市集的叫卖声隐约传来,乡村的田野里,金黄的谷子随风摇曳,一派丰收景象。他心中默默说道:“这便是我想要的大唐——商户公平经营,农户安居乐业,国库充盈,百姓幸福。未来,还要让更多地区的百姓,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此时的长安城内,商户们正忙着记录当月的营业额,准备申报缴税;乡村的农户们,有的在收割谷子,有的在修缮房屋,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一场关乎大唐税收格局与民生福祉的改革,已在这座繁华的都城,开出了甜美的果实,而这果实,即将传遍大唐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