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行路难(2 / 2)

只是,抱怨、不满、茫然,这些可不是好的基调词汇。

似乎李凡的反应,与她所搭建的框架,完全相反了。

看着无垠的大海,看着充满杀气的战士。

他怎么会是颓废的心境呢?

不过,於佳颖没有质疑出声,而是耐着性子等待着后续。

他可是李凡啊!

能把陆游唐婉的故事,从最开始差点没人听得下去的情况,反转成沈园名片的奇才。

不见全貌,未听全诗,还是不能太早下结论的。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好!”

先不论前四句诗和眼前的环境搭不搭,至少与李凡刚刚描述的心境是完全契合的。

而按照一般先抑后扬的习惯,这种有转折的诗,第三联往往就是转折的重点诗句。

於佳颖赶忙收摄心神,专心听着他接下来要作出的句子。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於佳颖:“???”

怎么还在压抑?

前三联压抑着情绪,直到最后一联才想要进行转折。

这可比第三联就转,最后一联再情绪递进,进一步巩固住转折后的情感,要困难多了。

还是说,这一首诗真就只是李凡的抱怨发泄之作?

可怎么看都不可能是这样的。

就李凡这一路走来给她留下的印象,他绝不可能在这样的大事面前,插科打诨,萌生不满的。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这世界是没有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的,所以这两句出来,就算是对东古国学研究甚深的於佳颖,也只能单纯从字面上来理解。

不过,比起前面几句,体现了颓废茫然的心境。

这一句,即便没有典故衬托,却也是不同的情感寄托。

流露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之意。

情绪在这一刻开始发生变化。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两句,李凡直接就是朝着大海方向吼出来的。

仿佛是将前边所有积攒着的郁闷颓废,彻底变成前进的力量。

咚——!

钟声响起,仿佛是对这一首诗的称赞。

最后那一句,犹如点睛之笔。

不仅契合了眼前的创作环境,更是将整首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紧随钟声之后,则是一尊仗剑而立的文人金身。

“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一首诗,居然是歌行体。

诗歌诗歌,现在的人谁还记得,诗歌不只有绝句,律诗,还有古体诗,有歌行体。

这种随意而做,句式韵脚灵活,拥有自身节奏与韵律,以直抒胸臆,发泄情绪为目的诗歌,便是歌行体。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没有哪种体裁的诗歌,比歌行体更适合在这里创作而出。

李老师,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后这一句点睛之笔,真的是太妙了。

这首诗,你打算叫什么名字?”

“诗名就在诗句当中。”

“济沧海?”柳智钧闻言接过话茬说道。

“不对,是行路难。”

李凡纠正道。

“济沧海只是整首诗要达到的结果,若以这个为题,仅仅只能表达出转折之后的情绪。

而行路难则贯穿全文。

前边的压抑迷茫,中间的憧憬未来,再到最终的反问回答,长风破浪云帆远洋。

既是创作者三段情绪的层层递进。

同时也让阅读此诗的人,能够得到情感的共鸣。

随着创作者的情绪,跌宕起伏,最终冲向高层。

而这所有的情绪,都可以凝聚为三个字。

那便是,行路难。”

於佳颖替他解释了一遍,随即则含笑看向李凡说道。

“这首诗歌,应该还有另一层映射意义吧?”

“放在其他地方的话,於教授刚说的那些已是全部。

但放在眼下……”

李凡点点头道。

“东古的文化复兴之路,便是如此。

行路难,也是东古这一路走来的缩影。”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於佳颖喃喃念叨道。

“如果加上这一层映射,我倒是更喜欢这一句反问了。

看似迷茫自问,实则已经有了冲破一切的力量。

你当真一个人挺起了整个东古的文化脊梁了。”

“不,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我们大家。”

李凡的目光看向远海。

“东古从来就不是哪个人的东古,而是我们大家的东古。

一代一代人的前赴后继,所以造就了东古五千年文明的延续至今。

没有谁可以砍断我们的文脉。

就算没有李凡,也会有张凡、赵凡。

东古受损的文脉,终究会被我们修复。

我们终有喊出这句话的时候。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