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47章 斩将立威:柴荣诛杀逃将,赵烈整顿禁军

第47章 斩将立威:柴荣诛杀逃将,赵烈整顿禁军(1 / 2)

高平战后的周军营帐,还弥漫着血腥与硝烟的混合气味。临时搭建的伤兵营里,郎中们正用煮沸的烈酒清洗士兵的伤口,惨叫声此起彼伏,却没人敢大声哭喊——营外的空地上,十几具辽军“铁鹞子”的重甲被堆成小山,甲胄上的血痂在阳光下泛着暗沉的红,像在无声诉说这场胜利的代价。赵烈刚巡查完伤兵营,手里的《武经总要》残卷还沾着草药的汁液,就被柴荣的亲兵请去了中军大帐。

帐内的气氛比战场还要凝重。柴荣坐在案后,手里捏着一份花名册,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案上还摆着两封奏折,一封是枢密使王峻写的,字里行间满是“胜而诛将,恐失军心”的劝谏;另一封则是赵烈整理的逃将名录,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两个名字——樊爱能、何徽。这两人是侍卫司的高级将领,高平之战时率右翼步兵临阵脱逃,若不是背嵬军及时破阵,周军早已全线崩溃。

“赵将军,王峻刚带着十几位老臣来过,说樊爱能、何徽是郭威陛下时期的旧部,立过不少功,求朕饶他们一命。”柴荣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你说,朕该饶吗?”

赵烈走到案前,指着名录上的红圈:“陛下,樊爱能率三千步兵,未接敌就弃阵而逃,导致右翼溃退,至少两百弟兄死于辽军追杀;何徽更甚,不仅自己逃,还下令‘弟兄们快撤,辽军打不过’,动摇全军士气。若不杀他们,将来再遇强敌,谁还会拼死抵抗?”

他从怀里掏出一叠麻纸,上面是伤兵们的证词:“这是伤兵营弟兄们的供词,有个小兵被樊爱能的亲兵推下战马,才被辽军砍伤;还有个队正,为了掩护溃兵,被张元徽的骑兵斩于马下。这些弟兄的血,不能白流。”

柴荣接过证词,逐页翻看,手指在“被亲兵推下战马”几个字上反复摩挲,脸色越来越沉。就在这时,帐帘被猛地掀开,王峻带着几个老臣闯了进来,为首的老臣是礼部尚书田敏,他捧着一本《周礼》,跪在地上:“陛下!《周礼》有云‘胜而不骄,败而不怨’,樊、何二将虽有错,却也非故意弃阵,不过是‘力不能敌’。陛下若杀了他们,恐让天下将领寒心啊!”

王峻也跟着躬身:“陛下,臣并非为二将辩解,只是眼下辽军未退,北汉仍在,正是用人之际。不如将二将贬为庶民,让他们戴罪立功,也好彰显陛下的仁厚。”

赵烈上前一步,直面王峻:“王枢密使,何为‘力不能敌’?樊爱能的三千步兵,装备的是朝廷最好的长枪与皮甲,辽军冲锋时,他们连阵型都没摆就逃了;何徽的亲兵,甚至在溃逃时抢了百姓的粮食。这不是‘力不能敌’,是‘贪生怕死’!若贬为庶民,将来其他将领效仿,我大周的禁军,还能称之为‘强军’吗?”

“你!”王峻没想到赵烈会当众反驳,脸色涨成猪肝色,“赵将军不过是个殿前司都指挥使,也敢对朝廷重臣指手画脚?”

“臣只论军纪,不论官职。”赵烈语气坚定,“陛下御驾亲征,在土坡上与士兵同生死;背嵬军三千弟兄,敢冲数万辽汉联军;樊、何二将却弃阵而逃,此等将领,留之何用?”

柴荣猛地拍案而起,案上的花名册被震得滑落:“够了!王枢密使,田尚书,朕意已决!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动摇军心,按军法,斩!”

帐内瞬间鸦雀无声,王峻和老臣们脸色惨白,却再也不敢求情。柴荣走到赵烈身边,声音恢复了平静:“赵将军,朕命你负责监斩,明日辰时,在全军面前执行,让所有将士都知道——大周禁军,只认军纪,不认资历!”

“臣遵旨!”赵烈躬身领命,转身走出大帐时,正与王峻的目光相撞。王峻的眼神里满是怨毒,像淬了毒的刀子,赵烈却毫不在意——他知道,整顿禁军,本就免不了得罪人,只要能守住军纪,护住百姓,再多的怨恨,他也担得。

第二天辰时,周军全军集结在高平城外的空地上。两万多士兵列成整齐的方阵,目光都集中在刑场中央——樊爱能、何徽被反绑在柱子上,身上的铠甲早已被剥去,只穿一身囚服,脸色惨白如纸。赵烈穿着殿前司都指挥使的银甲,手持“护唐”剑,站在刑场高台上,身后是负责行刑的刀斧手。

“樊爱能、何徽!”赵烈的声音在空地上回荡,“高平之战,你们率右翼步兵,未接敌就弃阵而逃,导致两百余弟兄战死,数千百姓遭辽军惊扰。按大周军法,临阵脱逃者,斩!你们可有话要说?”

樊爱能突然挣扎起来,对着高台后的柴荣大喊:“陛下!臣跟着先帝(郭威)打了十几年仗,立过功!求陛下饶臣一命,臣愿去守边疆,戴罪立功!”

何徽也跟着哭喊:“陛下,臣是被辽军吓慌了,不是故意逃的!求陛下开恩!”

柴荣却没现身,只有贴身侍卫走到高台上,高声宣读柴荣的旨意:“朕念尔等曾有功于国,却不能恕尔等弃阵之罪。今日斩尔等,非为泄愤,实为立威——自今日起,大周禁军,凡临阵脱逃、扰民害民者,无论官职高低,一律斩首!”

旨意宣读完毕,赵烈举起“护唐”剑,对着刀斧手大喝:“行刑!”

刀光闪过,两颗头颅滚落尘埃。全军士兵瞬间肃静,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赵烈捡起地上的头颅,对着全军大喊:“弟兄们!看到了吗?这就是弃阵逃兵的下场!将来再上战场,若有人敢像他们一样,弃弟兄、弃百姓,这两颗头颅,就是你们的榜样!”

“遵军法!守中原!”士兵们齐声呐喊,声音震得空地上的尘土簌簌掉落。赵烈知道,这一声呐喊,不仅是对军法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从今往后,大周禁军,再也不是那个临阵溃逃的松散队伍了。

斩将之后,赵烈的禁军整顿正式拉开序幕。他将《武经总要》残卷摊开在殿前司的议事厅里,对着麾下的将领们讲解“选兵之法”:“五代以来,禁军多是强征而来,良莠不齐。今日起,我们按‘三选标准’筛选士兵:一选体魄,能负重三十斤行军百里者留;二选武艺,能熟练使用长枪、弓箭者留;三选心志,敢与重甲骑兵对冲者留。凡不合格者,一律编入后勤,不得上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