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担心不已(2 / 2)

“钧儿,”明山长放下手中的书卷,声音温和却带着关切,“脸上这是怎么了?可是不小心碰着了?”

陈钧闻声抬起头,那双过于清澈沉静的眼睛看向先生,小脸有些不好意思,下意识地微微侧了侧脸,似乎想避开先生的注视:“回先生话,是早上练武时,舞棍不慎碰到的,不碍事,不是很疼。”

其实他是疼的,可谁让他不小心呢?

一旁的顾瑞也抬起头看了一眼,小声补充道:“先生,钧弟练武可认真了,每天都起很早。”

他也练功,两人一样练了两年多,可一个钧弟就能干倒两个他,爹说自己习武天赋不如钧弟。

可自己读书和学医一样赶不上他,这让顾瑞有些气馁。

明山长看着陈钧那副浑不在意、仿佛习以为常的模样,心中不由得微微一揪。

他点了点头,没再多问,温声道:“嗯,既是不碍事便好。写字吧。”

两个孩子复又低下头,专注于笔下的横竖撇捺。

书房里恢复了安静,只有毛笔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明山长看着两个孩子,转眼间,他教导两个孩子已有三年光阴。

这三年,他几乎是看着这两个小人儿一点点长大,学问一日比一日进步。

尤其是陈钧,其天资之聪颖、悟性之高、记忆力之强,实乃他平生仅见。

六岁多的孩童,四书五经已能熟读理解,作诗对联常常语出惊人,举止言行更是沉稳得像个缩小版的陈知礼,那份专注和自律,有时连成年人都自愧弗如。

然而,越是欣赏喜爱,明山长心底那份隐隐的担忧和心疼就越是清晰。

这孩子,活得太“满”了,几乎没有留下多少属于孩童的嬉戏玩闹时光。

清晨,天还未大亮,他便要起身习武,寒暑不辍,已坚持两年有余,那脸上的青肿想必也是家常便饭。

上午,雷打不动地来自己这里读书受教。

下午,便要背起那个特制的小医箱,和顾瑞一起跟着外祖父顾苏沐去医馆,辨识药材,聆听医理。

要他说,顾瑞是顾家的长子长孙,学医是应该的,说不好将来还要继承家业,钧儿肯定是要科举的,医这方面懂一些就可以了,哪里需要这样1?学就是两三年?苏沐还越教越起劲。

晚上,还要完成自己布置的课业,他总不能一点课外功课不布吧?

这般日程,莫说一个六岁稚童,便是成年人也觉吃力。

明山长知道陈知礼和顾家是对孩子寄予厚望,盼其文武双全,将来能继承家学,光大门楣。

可……这般严苛,是否揠苗助长?孩童的天性被压抑,长此以往,是福是祸?

更让明山长心生怅惘的是,他深知陈知礼并非池中之物,在余杭知府任上政绩卓着,声名远播,调回京城中枢是迟早的事。

一旦陈知礼离任,陈钧必然随之北上。

想到那时,自己与这得意弟子便要相隔千里,再见无期,明山长心中便涌起浓浓的不舍。

去年,陈知礼和顾苏沐态度坚决,两次提出要让陈钧和顾瑞正式行拜师礼,皆被他以各种理由婉拒了。

并非不愿,实是不能。

他年事已高,已逾六旬,家族亲友皆在江南,虽然这两年身体被老友和盼儿调理的很好,但他不方便为了两个弟子远赴京城。

既无法长久教导,又何必用师徒名分牵绊彼此?空留一段遗憾罢了。

可每每看到陈钧那双求知若渴、灵秀逼人的眼睛,感受到他那远超年龄的领悟力,他又深感惋惜。

这样的良材美玉,若能一直带在身边悉心教导,将来成就必不可限量。

他是真的想看着这孩子一路成长,想将自己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的。

窗外春光正好,鸟语花香。

书房内,小小的孩子正襟危坐,笔下不能说生花,可一个个字已经很是耐看。

明山长无声地叹了口气,心中充满了作为师长的慈爱、欣慰与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愫。

他只愿,在这有限的时光里,能再多教这孩子一些,再多护着他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