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毅把枪递给张三,看着他笨拙地装弹,笑着说:“别急,接下来半个月,咱们每天都练新枪,保证每个人都能熟练使用!”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济南的十万陆军掀起了“新枪训练热”。演武场上,士兵们分成一个个小队,由老兵教他们装弹、瞄准、射击。张三以前用旧火铳时,十发能中三发就不错了,现在用新枪,十发能中七发,他拿着枪,笑得合不拢嘴:“这新枪就是不一样!装弹比旧火铳快了一半,瞄准也稳,以后打仗,俺再也不用怕打不着敌人了!”
与此同时,淘汰下来的旧火铳也被送到了民团的修械所。赵承宗带着几名工匠,每天都在修械所里忙碌——有的更换生锈的枪机,有的校准歪掉的准星,有的给枪管除锈。陈二柱也来帮忙,他拿着砂纸,仔细打磨一支旧火铳的枪管,笑着说:“赵总团长,有了这些旧枪,咱们民团以后巡逻,也不用只靠轻型燧发枪了,多了一层保障!”
赵承宗点点头,拿起一把修好的旧火铳,试了试扳机,声音洪亮:“等这些旧枪修好,每个民团士兵都能分到一把,咱们民团的战力又能提一提!王将军想得周到,既给陆军换了新枪,又没浪费旧武器,一举两得!”
十一月中旬,兖州的八万陆军也完成了新枪换装。兖州卫所军的将领李刚,带着部队在兖州城外的平原上进行了一次“新枪实战演练”——他把士兵分成两队,一队用新枪,一队用旧火铳,模拟对抗后金骑兵。
演练开始后,用旧火铳的小队刚装完第一发弹,用新枪的小队就已经射出了第二发;旧火铳的弹丸在八十步外就开始偏移,而新枪在一百步外还能精准命中目标。不到半个时辰,用新枪的小队就“击败”了用旧火铳的小队。
李刚看着演练结果,对身边的士兵说:“看到了吧?新枪的射速是旧火铳的两倍,射程比旧火铳远五十步,精度更是甩了旧火铳几条街!以后遇到后金骑兵,咱们先用新枪在一百步外打击他们,再配合长矛兵,肯定能守住兖州!”
士兵们纷纷点头,手里握着新枪,眼神里满是坚定——以前他们面对后金骑兵时,总有些心虚,现在有了新枪,心里踏实多了。
十二月末,随着最后一批两千支新枪送到鲁西南的陆军驻地,山东二十五万陆军全部完成了燧发枪换装。王巢特意赶到鲁西南的菏泽,视察陆军的新枪训练情况。
菏泽的演武场上,两万陆军士兵排成整齐的方阵,每人手里都握着新制燧发枪。随着将领的一声令下,士兵们同时举枪、瞄准、射击——“砰砰砰!”枪声整齐划一,弹丸全部命中一百步外的靶子,没有一发偏移。
“好!”王巢站在高台上,忍不住鼓起掌来,“这才是咱们山东陆军该有的样子!有了新枪,你们不仅要能守,还要能攻——以后后金再敢来犯,咱们就用新枪把他们打回去,让他们知道,咱们大明的士兵,不是好欺负的!”
“打回去!打回去!”士兵们的呐喊声震彻云霄,手里的新枪举得更高了。
张三站在方阵里,也跟着大喊。他摸了摸手里的新枪,想起上个月用这把枪击退了一股后金游骑——当时那股游骑想抢附近的村庄,他和战友们用新枪在一百步外射击,打死了五名游骑,剩下的游骑吓得落荒而逃。那是他第一次用新枪实战,也是第一次打得这么痛快。
“将军,有了新枪,俺们打仗更有底气了!”张三忍不住喊道,声音响亮。
周围的士兵也跟着附和:“对!有新枪,不怕后金了!”
王巢看着士兵们昂扬的斗志,心里满是欣慰。他转身对身边的沈文说:“你看,这就是装备的力量。现在陆军全员换装了新枪,水师的战船也升级了蒸汽动力,民团也有了旧火铳补充,咱们山东的防务,算是真正稳固了。”
沈文点点头,手里拿着军工坊的产量报表:“将军,军工坊这个月的燧发枪产量已经达到了两千三百支,下个月还能再提一提。咱们可以多造一些新枪,储备起来,万一以后有战事,也能及时补充。”
“嗯,”王巢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地平线,“不仅要储备新枪,还要继续改进燧发枪——比如给枪上装刺刀,让士兵们在近距离作战时,既能开枪,又能拼刺;还要研究更快的装弹方式,进一步提升射速。只有不断改进装备,咱们的战力才能不断提升。”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演武场上,士兵们还在继续训练。新制燧发枪的金属光泽在夕阳下闪烁,像一颗颗希望的火种。王巢知道,陆军全员换装燧发枪,只是山东军事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未来,他还要让陆军用上蒸汽动力的火炮,让水师拥有真正的蒸汽战船,让山东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强,为大明的复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屏障。
而此刻,演武场上的枪声还在继续,每一声枪响,都像是在宣告:山东陆军,已经准备好了;大明的复兴,也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