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诸葛出使(2 / 2)

诸葛亮这番话,既有对孙坚的肯定,又直指孙策军与袁术难以切割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困境,更是点出了他们最担心的“名誉”问题,可谓击中了要害。

帐内顿时一片寂静。

程普、黄盖等老将面色变幻,他们深知诸葛亮所言虽不中听,却句句是实。

孙策与袁术的纠葛,确实是他们难以洗刷的污点。孙策本人,更是脸色阴沉,拳头不自觉地握紧。

周瑜亦是目光闪烁,心中暗惊:“此人年纪轻轻,竟对天下大势与我军内情洞察至此!词锋犀利,直指核心!真乃劲敌!”

沉默良久,孙策抬头,目光灼灼地看向诸葛亮,沉声问道:“既然如此,依你之见,我等当如何‘洗刷污名’,‘重归正道’?”

诸葛亮知道,最关键的时刻到了。他深吸一口气,羽扇轻摇,说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方案。

“自然是,退兵,北上讨逆。”

片刻后,孙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波澜,沉声道:

“诸葛先生所言,策已尽知。然此事关乎我军根本,不可仓促决断。请先生先回城歇息,容我等商议,明日再予答复。”

诸葛亮心知此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孙策需要时间内部统一意见,便不再多言,从容施礼:

“既如此,亮便在城中,静候将军佳音。望将军以孙氏清誉、江东子弟前程为念,慎思之。”

说罢,与始终按剑警戒、一言不发的魏延,在江东军士的“护送”下,坦然离去。

返回曲阿的路上,夜色深沉,只有马蹄声偶尔打破寂静。

一直沉默的魏延终于忍不住,压低声音问道:

“诸葛先生,观那孙伯符,桀骜勇烈,绝非甘居人下之辈。我军示弱言和,他岂会轻易罢兵北上?末将看来,他多半会虚与委蛇,甚至可能趁机猛攻!”

虽然诸葛亮年轻,但是不影响魏延觉得这位刘备杨修徐庶多人的重视的青年有前途,所以恭敬叫声先生不算过誉。

诸葛亮骑在马上,望着远处曲阿城头的灯火,淡然一笑:“文长所虑,不无道理。孙策确非易与之辈,罢兵北上,不过是个由头,亦是给他一个权衡利弊的借口。”

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沉了几分,为魏延剖析更深层的局势:“孙伯符能隐忍,所图者大,岂愿久居人下?然其眼下困境,你我也看到了。”

“北面合肥要地已落入曹昂公子之手,扼其北上咽喉;西面荆州刘表,与其有杀父之仇,绝无可能助他,反而时刻威胁其侧翼。”

“此时若强行北上攻打袁术,即便成功亦是两败俱伤。与其如此,不若坐观成败。”

“坐观成败?”魏延若有所思。

“正是。”诸葛亮颔首,“朝廷大军讨伐僭逆的袁术,乃顺天应人,胜算极大。待袁术覆灭,淮南必然短暂空虚。”

“孙策大可趁势收取袁术遗留的庐江等地,甚至以‘协助王师’为名,行扩张之实,风险小而得利实。”

“此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策,周瑜岂能不见?我今夜点破其‘附逆’风险,正是要逼他权衡——是继续强攻曲阿、背负恶名,还是暂缓兵锋,待时而动,谋取更大利益?”

魏延眼中露出恍然之色:“原来如此!先生之意是,孙策多半会选择按兵不动,坐视都督与袁术决战,然后伺机而动?”

“十有八九。”诸葛亮语气肯定,“而这也正是我等所需。”

“哦?这是为何?”魏延不解,“若其坐视,岂不白白便宜了他?”

诸葛亮摇头,目光望向西方,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汝阴前线的刘备大军:“文长可知,我临行之前,监军贾诩先生曾有密言。”

“陛下雄才大略,绝不会因袁术僭逆而乱了大局。此刻,陛下御驾亲征,恐怕已兵发汉中!汉中对朝廷至关重要,必须速克!”

“而都督在东线,务必尽快解决袁术这个心腹大患,然后才能迅速回师,西向与陛下合击汉中!”

“若在此地与孙策纠缠过久,延误东线战事,致使陛下在汉中独力难支,则大局危矣!故,当前首要之务,是稳住江东,让孙策暂不与我为敌,使都督能全力、速决袁术!”

魏延闻言,顿时豁然开朗,心中对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贾诩的深谋远虑佩服不已:

“末将明白了!”

诸葛亮微微点头,不再多言。两人悄然入城,向刘繇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