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关羽还乡(1 / 2)

河东郡,解县城外。

虎贲中郎将徐晃与荡寇校尉关羽,率领三千精锐骑步混合的朝廷兵马,自蒲坂津渡过黄河,踏上了河东的土地。

此地乃是关羽的故乡解县,亦是徐晃的籍贯所在杨县不远,二人统兵重返故里,心情与别处征战自是不同。

一路行来,但见田野荒芜,村舍残破,与记忆中那个虽不富庶却也算安宁的河东相去甚远。徐晃与关羽并辔而行,私下多以兄弟相称,谈及故乡风物,不免感慨万千。

大军行近解县县城,关羽望着远处依稀可辨的城郭轮廓,勒住战马,眼中流露出一丝近乡情怯的复杂情绪,轻叹一声:

“大兄,自当年为避祸,匹马出奔幽州投军,算来已近十载未曾归家。不知家中妻儿可还安好。”

他离家时,长子关平尚在襁褓,如今不知已长成何等模样。

徐晃知关羽心事,朗声笑道:“云长何必感伤!大丈夫生于世间,但求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如今你我为天子近臣,统兵数千,奉诏讨逆,此番正是衣锦还乡之时!待平定贼寇,安定乡里,再与家人团聚,岂不美哉?”

关羽闻言,抚须颔首,眼中重新燃起锐利的光芒:“公明兄所言极是!正当先扫清寰宇,再叙天伦!”

然而,当部队继续前行,接近县城时,却发现情况异常。沿途所见乡民,见到大队朝廷兵马旌旗,如同惊弓之鸟,纷纷拖家带口,避入道旁林野或远远逃开,脸上满是惶恐之色。

关羽眉头紧锁,心中疑云大起:“公明兄,你看这……故乡百姓,何以畏惧王师至此?”

徐晃亦是面色凝重:“事有蹊跷。速至城下问个明白!”

大军抵达解县城下,但见城门紧闭,城头守卒张弓搭箭,如临大敌。

关羽命麾下举起“荡寇校尉关”、“虎贲中郎将徐”的旗号,向城上喊话:

“城上守军听着!我乃天子麾下荡寇校尉关羽,这位是虎贲中郎将徐晃将军!奉诏途经此地,速开城门!”

城上守军听闻是朝廷旗号,又见军容严整,不似贼寇,迟疑半晌,方才放下吊篮,接关羽、徐晃及少数亲随入城。

县衙之内,解县县令战战兢兢,拜见二位将军。待屏退左右,县令才哭丧着脸,道出实情:“二位将军明鉴!非是下官胆敢怠慢王师,实是被那伙天杀的白波贼吓破了胆啊!”

“白波贼?”徐晃与关羽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沉。

他们自然知晓“白波”之名,乃是黄巾余党郭太等人在中平五年于西河郡白波谷起事,故称“白波军”,曾聚众十余万,寇太原、河东等郡,声势浩大。

徐晃自己就是杨奉旗下,彼时白波虽然猖獗,但不至于州县惧怕。

县令继续道:“唉,说来话长。当年白波贼势大,有杨奉、韩暹、胡才、李乐四大头目。后来,杨、韩、胡三位头领,算是受了朝廷招安,光宗耀祖了。”

“可唯独那李乐,不肯奉诏,反而收拢了杨奉等人留下的部分溃散部众,聚拢了数千人马,对外号称数万,盘踞在中条山一带,时常下山劫掠乡里,攻打坞堡,我等苦不堪言!”

“此前,河内太守张扬张稚叔在时,尚能派兵弹压,贼人稍有收敛。可自吕温侯接任河东太守以来……”县令说到这里,偷偷看了看关羽二人的脸色,声音低了下去。

“温侯军务繁忙,对此等癣疥之患,似乎不甚在意,少有征剿。以致李乐贼势复炽,愈发猖獗!百姓闻兵马之声,便以为是贼至,故而惊逃啊!”

徐晃面色不虞,李乐此人他也熟悉,去年天子围困长安,诏河东白波军勤王,韩暹胡才俱来,如今也有偏将军之职,只有这李乐推脱。

徐晃听罢,沉声道:“温侯身负守土安民之责,岂可因贼势未成巨患便放任不管?此乃怠职!我等既奉天子明诏,经略此地,自当为民除害!云长,你以为如何?”

关羽丹凤眼微眯,杀气隐现,抚须冷然道:“区区草寇,安敢欺我乡梓!正当剿灭,以谢陛下,亦安百姓之心!”

他转向县令,“县令可知李乐贼巢具体所在?贼众虚实如何?”

县令如实相告,只知在中条山附近。

就在这时,一直侍立在县令身后的一位年老胥吏,仔细端详着关羽的面容,忽然颤声问道:“将军……将军莫非是……当年县中那位关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