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新起点(1 / 2)

林小满轻轻地推开那扇厚重的大铁门,伴随着一阵轻微的“嘎吱”声,门缓缓地打开了。夕阳的余晖如同一层金色的纱幔,透过窗户的缝隙,洒在地板上,形成一片片暖融融的光斑,仿佛给整个房间披上了一层梦幻般的色彩。

走进屋内,林小满的目光被墙上挂着的全家福所吸引。那张照片被擦拭得一尘不染,仿佛刚刚拍摄完成一般。相框的边缘还残留着一些细微的指痕,这些指痕虽然不明显,但却透露出一种生活的气息。林小满心想,这些指痕应该是邻居大嫂每天打扫房间时留下的吧,她一定是个非常勤快的人,才会把这个家收拾得如此整洁。

“我回来了。”林小满轻声说道,仿佛这三个字有着千斤重,让她有些难以启齿。她缓缓地放下手中的行李箱,行李箱与地面接触时发出的轻微声响,在这寂静的房间里显得格外清晰。林小满站在原地,目光有些迷茫地扫视着四周,熟悉的环境让她感到既亲切又陌生。她深吸一口气,想要平复一下内心的波动,然而喉咙却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样,发紧得厉害。

她知道,这种感觉并不是因为旅途的疲惫,而是因为她想起了妈妈。妈妈的身影在她的脑海中不断闪现,那温暖的笑容、关切的目光,都让她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思念之情。林小满不禁想,妈妈现在在做什么呢?是不是也在想着她呢?她好想立刻见到妈妈,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她自己有多想她。

如今的形势异常严峻,似乎只有通过自身加倍的努力,才能够完成小世界的剧情任务。这不仅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关乎生死存亡的抉择。在这充满未知和变数的世界里,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结局。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我并没有退缩。相反,我深知只有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我,才有可能找到那一线生机,从而改变现状。这一线生机或许就隐藏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等待着我去发现和把握。因此,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我相信,只要付出足够的汗水和心血,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完成小世界的剧情任务,为自己赢得那一线生机,实现真正的改变。

就在林小满沉浸在回忆与思绪的旋涡中无法自拔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清脆而急促的敲门声,仿佛是命运之神在叩响他的心扉。这突如其来的声响,让林小满猛地回过神来,他的思绪像被惊扰的蜂群一般四散而去。

“小满啊,我是村长,开下门。”门外传来村长那熟悉而亲切的声音,仿佛带着一丝急切和期待。林小满连忙起身,快步走向门口,手忙脚乱地打开了门。门开的瞬间,村长那和蔼的面容和邻居大嫂那略显激动的身影一同映入了林小满的眼帘。村长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眼中透露出一种欣慰和喜悦,他笑着对林小满说道:“小满啊,可算把你盼回来了!你和领导们合照的报纸,我们也都特意留下来一份,可真是替我们长脸了啊!”

林小满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她没想到自己的一张照片竟然能让村长如此高兴。这时,站在一旁的邻居大嫂也忍不住插话道:“这孩子,这些年不容易啊!”说着,她的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泪水在眼角打转。林小满看着村长和邻居大嫂,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虽然自己离开了村子,但这里的人们始终牵挂着他,这份浓浓的乡情让她倍感温暖。

林小满眼眶泛红,把两人让进屋里。村长接着说道:“小满,现在队里有个事儿。咱们村打算办个社队副业,想让你出出主意,你在外面见多识广。”林小满心里一动,这或许就是完成剧情任务的契机。她定了定神,说道:“村长,我觉得咱们可以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村集体的名义成立社队企业,发展一些特色产业,比如手工编织啥的。”村长眼睛一亮,“行啊小满,这主意不错,咱们可以好好合计合计。”接下来,三人围绕着村里的发展热烈地讨论起来。

夜里,林小满躺在吱呀作响的木床上,窗外的蛙鸣此起彼伏。她摸出枕头下的笔记本,借着月光翻看在京城记下的见闻:某工厂的流水线管理方法、某社区的便民服务模式、某学校的素质教育案例……字迹在纸上洇开小小的墨团,像她此刻翻腾的心绪。

第二天一早,林小满刚推开院门,就见村长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着他黝黑的脸膛。“小满,叔等你半天了。”村长磕了磕烟袋,“村部那几间瓦房漏雨好些日子了,会计说要修得花两百块,可村里账上就剩一百八十多。你在京城见多识广,给想想辙?”

林小满望着村部的方向,那几间土坯房的屋顶确实塌陷了一块,去年暴雨时,账本都被淋湿了大半。她忽然想起京城某社区的“共建基金”模式,便蹲下身跟村长细说:“叔,咱们可以发动村民捐点物料,有力的出力,有瓦的捐瓦。再跟镇上的砖瓦厂商量,先欠着料钱,等秋收卖了粮食就还。您看这样成不?”

村长眼睛一亮,烟袋锅在鞋底上敲得邦邦响:“这法子中!我咋就没想到呢?小满你这脑子,真是装了新东西了。”他站起身要走,又回头道,“对了,县妇联的张主任托我问你,下礼拜能不能去给全县的妇女做个报告,讲讲你在京城的经历。”

林小满心里咯噔一下。在京城面对那么多领导时没怯场,可一想到要站在乡亲们面前,反倒有些发怵。但转念一想,这不正是把京城的“阳光”带回来的机会?她用力点头:“叔,我去。”

去县城做报告的前一天,王晓月踩着自行车来了。车后座绑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车把上挂着两串红灿灿的糖葫芦。“给孩子们带的。”她擦着汗笑,“我昨天去镇中学试讲了新的教学方法,就是在京城学的分组讨论式,学生们听得眼睛都直了。”

林小满接过糖葫芦递给跑过来的阿泽和宛宛,拉着王晓月进了屋:“我正愁报告不知道该讲啥呢。光说领奖台上的风光,乡亲们听着远;光说大道理,又怕大家听不进去。”王晓月往搪瓷缸里倒着凉开水:“你就讲咱刚到京城时,俩人在地铁里差点坐反了方向;讲你第一次吃烤鸭,把鸭架当成了主菜;讲咱们在人民大会堂门口,对着石狮子偷偷比谁站得直……”

她的话让林小满笑出了声。那些细碎的瞬间,此刻在记忆里闪着光。“对呀,就讲这些。”林小满拍着大腿,“再讲讲人家城里的妇女,怎么又上班又读书,怎么把日子过得像模像样。咱不跟人家比条件,比心气儿。”

报告那天,县礼堂里挤满了人。前排坐着戴蓝布帽的老太太,后排站着抱着孩子的年轻媳妇,连窗户台上都扒着几个半大的小子。林小满攥着发言稿的手心里全是汗,可当她看见台下王晓月比出的加油手势,忽然就不紧张了。

“我刚到京城那天,穿着布鞋进了电梯,吓得不敢抬脚,怕踩脏了人家锃亮的地板。”她的话刚出口,台下就响起一阵笑声。“可后来我发现,人家看重的不是你穿啥鞋,是你心里装着啥。咱村的秀莲嫂子,种的蔬菜比城里超市的还水灵;咱镇的巧珍妹子,绣的鞋垫比我在京城看到的工艺品还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