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兖州的投诉(2 / 2)

张恒立刻顺着他的话头接道:“太子殿下说得极是!依臣看,这新犁本就华而不实,哪有咱们用了几百年的旧犁可靠?李杰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拿百姓的生计当赌注,实在该严惩!”

另一个官员,户部郎中刘启也连忙附和:“是啊,兖州那边已经闹得沸沸扬扬,听说有农户因为新犁损坏,误了农时,在家里哭天抢地呢。若是朝廷不严惩李杰,恐怕会引发民怨,到时候就难办了。”

李承乾假意抬手制止他们,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诸位慎言,此事毕竟还未查清,还需陛下定夺。只是……”他话锋一转,语气里充满了“痛心”,“想到那些受苦的百姓,我这心里就不是滋味啊。”

他的话看似在为百姓担忧,实则字字句句都像淬了毒的针,精准地扎向李杰。这些官员都是人精,自然明白太子的意思,纷纷点头称是,心里已经盘算着如何在朝堂上发难。

很快,这些话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朝堂上下传开了。那些原本就对李杰心存嫉妒的官员,如同嗅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跳出来指责司农寺监管不力,要求陛下严惩李杰,立刻停止推广贞观犁。

长孙无忌的府邸位于长安的平康坊,是一座占地广阔的宅院,门口的石狮子威武雄壮,透着一股相府的气派。此刻,书房里气氛凝重。长孙无忌坐在紫檀木太师椅上,手里拿着一份抄录的兖州奏折,眉头紧锁,花白的胡须被他捻得有些凌乱。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贞观盛世图》,画中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祥和,与眼前的奏折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旁边站着的幕僚赵先生,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学识渊博,向来是长孙无忌的得力助手。他见长孙无忌久久不语,小心翼翼地开口道:“相爷,从兖州的奏报来看,这贞观犁确实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李杰此人虽然有些才干,但这次确实太冒进了。若是继续强行推广,恐怕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甚至可能引发民变啊。”

长孙无忌沉吟片刻,缓缓放下奏折,声音低沉而沙哑:“赵先生所言有理。李杰是个难得的人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贞观犁在其他州好用,不代表在所有州都适用。兖州出现这样的情况,无论原因是什么,都说明新犁的推广存在隐患。若质量真的不稳,确需暂缓推广,查明原因再说。稳定,才是朝廷的根基啊。”他作为三朝元老,顾命大臣,考虑的永远是大唐的稳定,任何可能动摇国本的事情,都必须谨慎对待。

消息传到司农寺时,李杰正在库房里忙碌。他穿着一身蓝色的短打,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上面沾了些许铁屑。他手里拿着一把游标卡尺——这是他根据记忆,让工匠特制的测量工具,正仔细测量着一具新犁的犁铧厚度。阳光透过库房的窗户照进来,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映得他专注的侧脸格外认真。

“大人,不好了!”一个小吏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脸上满是焦急,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胸前的衣襟上,“外面都炸开锅了!兖州刺史上奏说,发过去的十具新犁坏了八具,还附了农户的联名信,要求陛下彻查咱们司农寺呢!”

李杰测量的手一顿,眉头瞬间皱了起来。他放下卡尺,转过身,脸上没有惊慌,反而透着一股冷静:“慌什么?把事情说清楚,兖州具体出了什么问题?”

小吏咽了口唾沫,急急忙忙地说:“说是犁梢的铆钉脱落,根本没法耕地。现在外面都在传,说您为了邀功,不顾新犁质量,强行推广。连……连长孙相爷都觉得应该暂缓推广呢!”

李杰拿起抹布擦了擦手上的铁屑,眼神坚定:“身正不怕影子斜。贞观犁的质量如何,我们心里最清楚。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检验,绝不可能出现如此大规模的铆钉脱落情况。兖州的情况肯定有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出问题的根源,证明自己的清白,也证明贞观犁的质量没有问题。”

他转身走到库房角落的一个书架前,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厚厚的册子,封面上用正楷写着“贞观犁出厂记录”。这些册子是他特意让人制作的,里面记录着每一具新犁的详细信息。“去,把发往兖州的那十具新犁的记录调出来,我倒要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

小吏应声而去,李杰的目光落在窗外那片被秋风吹得摇曳的梧桐树叶上,心里暗暗思忖:这兖州的投诉来得如此蹊跷,时机又如此巧合,背后定然有人在捣鬼。不管是谁,敢拿百姓的生计做文章,破坏贞观犁的推广,他都绝不会善罢甘休。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