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改良土的准备(1 / 2)

禁苑的晨光带着渭水的潮气,漫过新翻的试验田时,李杰正踩着木屐站在田埂上。手里的竹尺在泥土上划出浅痕,一尺见方的苗床轮廓在他脚下渐渐成形,像棋盘上的格子,规整得连最挑剔的老农都挑不出错。三个月的期限已过半月,幼苗的子叶已舒展成巴掌大,茎秆也粗得能看清绒毛,再闷在育苗盘里,根系就要缠成一团乱麻了。

“再翻深半尺!”李杰朝着田里吆喝,声音被晨雾裹着,传到正在翻地的狱卒耳中。四个精壮的狱卒握着特制的铁犁——这是他根据贞观犁改良的小犁,犁头窄而尖,刚好能破开板结的泥土。铁犁入土时发出“咯吱”的轻响,翻起的土块带着腐叶的黑,混着昨夜下的露水,散发出潮湿的腥气。

“大人,这土不是上个月刚翻过吗?”老李扶着犁柄直起身,额头上的汗珠坠在灰布头巾上,“再翻怕是伤了土里的虫豸,那可是庄稼的好帮手。”他种了一辈子地,只见过春耕秋翻,从没见过一块地半个月翻三遍的。

李杰走过去,捡起块土坷垃,在掌心搓碎。改良土的颗粒细得像筛过的面粉,里面还混着细碎的褐黑色小块——那是腐熟了三个月的粪肥,原本刺鼻的气味已变成淡淡的霉香。“李大哥您看,”他摊开手心,碎土从指缝漏下,“这土看着细,实则养分,结不了多少果。”

他指着远处的秦岭,晨光正给山峦镀上金边:“胡椒是浅根系作物,须根比胡须还细,板结层就像堵墙,根扎不进,雨水也渗不透,夏天一旱就完了。”这话半真半假,实则是系统面板弹出的【移栽预警:土壤透气性不足,成活率将下降40%】在催着他——三个月结果本就违背自然规律,必须在每个环节做到极致。

老张背着半袋碎豆饼走过来,粗布袋子上还沾着榨油坊的油渍:“大人,按您说的,豆饼都碾成碎末了,连油皮都筛掉了。”他揭开袋口,金黄的碎饼末散发出醇厚的豆香,是从西市最大的油坊特意定做的,比寻常豆饼多榨了三遍油,留着更多养分。

“掺进去,每亩地十斤,匀着撒。”李杰接过袋子,抓起一把豆饼末撒在刚翻过的土上,“豆饼含氮高,能让藤蔓长得壮,将来爬架才有劲。”他蹲下身,用手将豆饼末和泥土拌匀,指尖能感觉到碎饼末在掌心的粗糙质感,“记住,得跟土拌透了,不然结块的地方会烧根。”

狱卒们立刻散开,两人一组,一人撒粪肥,一人撒豆饼,还有人拿着木耙来回翻动,把改良土、腐熟粪肥和碎豆饼搅成深褐色的混合物。木耙划过地面的“沙沙”声里,还夹杂着他们的笑谈——小王说等胡椒结果了,要请相好的姑娘来看看他亲手种的“金藤子”,惹得众人一阵哄笑。

老李扶着木耙,看着一尺见方的苗床,还是忍不住念叨:“这行距两尺,株距一尺五,也太宽了!俺们种谷子,一尺能种三株,这地空着多可惜。”他用脚丈量着间距,鞋印在湿润的泥土上排成笔直的线,“要是种玉米,这一亩地能多收两石!”

李杰正用竹尺校准株距,闻言直起身,后腰的酸痛让他龇牙咧嘴——为了赶工期,他昨夜只睡了一个时辰。“李大哥,这您就不懂了。”他捡起根树枝,在地上画了株攀爬的藤蔓,“胡椒是藤本植物,长到半尺就要搭架子,跟葡萄似的往上爬,枝蔓能铺两丈宽。现在留宽点,将来才能通风透光,结的果才多。”

他指着育苗盘里最壮的那株幼苗:“您看它的子叶,已经开始向两侧伸展,这是在争夺空间呢。要是种密了,枝蔓缠在一起,见不着光,就只长叶不开花,白费功夫。”这话是他在农科院做了百次密植试验得出的结论,株距少于一尺五,结果率会暴跌六成。

老李半信半疑地挠挠头,烟袋锅在裤腿上磕了磕:“俺种了四十年地,还是头回听说种地要留这么宽的空。不过听大人的准没错,您连粪肥里掺生粪都能看出来,懂的比俺们多。”

太阳升到头顶时,苗床终于整理好了。深褐色的土块被拍得平平整整,一尺见方的格子像刀切过般整齐,行距株距用石灰划出白线,在阳光下亮得晃眼。李杰让人提着水桶,沿着格子边缘浇了圈水,看着水流慢慢渗进土里,润得泥土泛出深色的光泽。

“准备移栽!”他朝着纱帐棚的方向喊了声,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小王和两个狱卒捧着育苗盘跑过来,盘里的幼苗被小心地用湿布盖着,叶片上还沾着晨露。“大人,苗都准备好了,根须没伤着一根!”小王的手在盘沿轻轻护着,像是捧着刚出壳的雏鸟。

李杰从棚角的陶罐里舀出半碗“草木浸出液”,深褐色的液体里飘着细碎的草叶,散发着苦楝叶和薄荷的混合气味——这是系统兑换的生根粉,被他用草木灰水和草药汁伪装过,看起来跟普通的农家偏方没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