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运城系列2,案件大全集03 > 第104章 隆都与安龙一日游(完结篇(上)完)

第104章 隆都与安龙一日游(完结篇(上)完)(1 / 2)

时间:2007年4月21日,dAY·8

地点:蒙兰市瓦纳溪湾竹制民宿、隆都镇

清晨的瓦纳溪湾,还浸在一层淡淡的薄雾里。民宿院子里的竹制桌椅上,凝着薄薄的露水,月光早已隐去,只有门口那盏红灯笼还留着昨夜的暖光,映着木牌上“瓦纳溪湾竹制民宿”七个字,安静又亲切。

我们没等闹钟响,就陆续醒了——韩亮韩轩是被院子里竹枝晃动的声音闹醒的,两人揉着眼睛拉开窗帘,看到薄雾中的竹林,还兴奋地对着窗外拍了张照;葛薇葛岚早起洗漱时,特意绕到院子里,摸了摸竹桌上的露水,笑着说“最后再看看这儿的清晨”;杨海泽背着相机,站在民宿门口,对着远处雾蒙蒙的山头拍了张逆光照,镜头里的竹林若隐若现,像幅水墨画;寸寿生和博恩博司则坐在大堂的竹椅上,喝着老板提前备好的热粥,小声聊着今天要逛的隆都镇老街;王思宁早起检查了一遍车钥匙和导航,又对着昨天收拾好的行李清单,逐一核对有没有遗漏。

我洗漱完下楼时,大家基本都收拾妥当。韩亮韩轩早已把自己的行李拖到了大堂,两个行李箱塞得鼓鼓的,里面除了衣物,大多是这几天买的零食和小玩意儿;葛辰葛宇帮着葛薇葛岚拎行李,姐妹俩的背包里装着相机和这几天拍的照片,手里还攥着从夜市买的手工手链;杨海泽把相机包背在胸前,行李箱里仔细放着备用镜头和电池;寸寿生和博恩博司的行李最简单,一个背包一个登机箱,却也收拾得整整齐齐。

“都收拾好了吗?再检查下有没有落在房间的东西——充电器、洗漱用品,尤其是相机、手机这些小物件,别落下了。”我站在大堂门口,对着大家喊了一声。

韩亮拍着胸脯:“放心!我和韩轩检查了三遍,连一包牛肉干都没落下!”葛薇也点头:“相机、充电器都带了,姨妈的日记本也收好了。”杨海泽晃了晃相机包:“设备都齐了,内存卡也空出来了,就等拍隆都镇的老街了。”

民宿老板站在旁边,笑着递过来几个装着茶叶蛋的油纸袋:“路上吃,垫垫肚子。这几天麻烦你们了,玩得开心啊!”我们笑着接过,连声道谢——这几天住在这里,老板的热情和民宿的温馨,早就成了旅程里的一部分,要走了,倒还有点舍不得。

大家拎着行李往门外的车上走,韩亮韩轩抢着帮忙搬行李,两人合力把最重的行李箱抬到后备箱,韩轩还不忘把零食袋塞进行李箱缝隙里;葛辰葛宇小心地把葛薇葛岚的背包放在后座,避免挤压到相机;杨海泽把自己的相机包放在副驾,寸寿生和博恩博司则把行李轻轻放进后备箱,王思宁站在旁边,指挥着大家把行李摆得整齐些,尽量不浪费空间。

“砰——”最后一个行李箱放进后备箱,王思宁用力关上后备箱盖,拍了拍手:“搞定!都齐了,没落下东西。”

我们陆续上车,韩亮韩轩坐在后座,扒着窗户最后看了一眼民宿的竹制屋檐和门口的红灯笼;葛薇葛岚靠在车窗上,看着渐渐远去的民宿,小声说了句“再见啦”;杨海泽举起相机,对着民宿的方向拍了最后一张照片,把这里的温柔定格下来。

车子驶出瓦纳溪湾,沿着清晨的乡村公路往隆都镇方向开。薄雾还没散尽,笼罩着路边的竹林和稻田,空气里满是青草和露水的清香,比昨天更显清新。韩亮韩轩没了昨天的吵闹,安静地看着窗外,偶尔指着远处的白鹭喊一声;葛薇葛岚低头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时不时笑出声;我和王思宁坐在前排,一边看着导航,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导航显示,从民宿到隆都镇,也就五十分钟车程,不算远。

车子平稳地往前开,薄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暖融融的。韩亮韩轩开始拆老板给的茶叶蛋,蛋壳剥得满地都是,嘴里还念叨着“一会儿到隆都镇,要先吃老街的馄饨”;葛辰笑着说“别急,到了镇上,先找地方停车,再慢慢逛,慢慢吃”。

五十分钟的车程很快就到了。车子拐进隆都镇的入口,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老街就出现在眼前——老街不宽,两旁是白墙黑瓦的老房子,屋檐下挂着红灯笼和幌子,有卖手工竹编的、卖木雕的、卖老布料的,还有不少老字号小吃铺,门口摆着热气腾腾的蒸笼,香味顺着街飘过来。

“到啦到啦!隆都镇!”韩亮一下子兴奋起来,拉着韩轩就想下车。王思宁笑着按住他:“先找地方停车,老街里不能开车,停好车咱们步行进去。”

车子在老街附近的停车场停好,大家陆续下车。抬头望去,老街的入口立着一块青石碑,上面刻着“隆都百年老街”五个字,碑角爬着青苔,透着岁月的痕迹。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映着两旁老房子的影子,偶尔有骑着自行车的老人从街上经过,车铃“叮铃”响,像穿越了时光。

“走吧,进去逛逛!”我笑着招呼大家,率先往老街入口走。韩亮韩轩迫不及待地跟上来,杨海泽举着相机,已经开始对着老街的青石碑拍照;葛薇葛岚慢慢走着,看着两旁的老房子,眼里满是好奇;王思宁、葛辰、寸寿生和博恩博司跟在后面,脚步慢悠悠的,享受着这清晨老街的宁静——瓦纳溪湾的旅程告一段落,而隆都镇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我们跟着青石板路往老街深处走,刚踏入街口,就被这里的烟火气裹住了——路不宽,两旁的老房子大多是砖木结构,白墙被岁月浸出淡淡的灰痕,黑瓦上爬着零星的瓦松,屋檐下挂着的幌子随风晃着,“百年竹编”“老字号馄饨”“手工木雕”的字样,一笔一划都透着老味道。偶尔有斑驳的墙面上,还留着几十年前的标语,被阳光晒得有些褪色,却成了老街独有的印记。

韩亮韩轩最是兴奋,像两只刚出笼的小鸟,拉着彼此的手在前面跑,一会儿停在卖竹编的小摊前,拿起一个竹编的小篮子翻来覆去地看:“老板,这个小篮子多少钱?能装零食吗?”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奶奶,笑着说:“十块钱一个,纯手工编的,装零食正好,结实着呢!”韩亮立马掏出钱买下,还不忘给韩轩也挑了个竹编的小老虎:“给你,挂在书包上,跟我那个凑一对!”

葛薇葛岚走得慢,眼睛里满是好奇,时不时停下来拍照——她们站在挂着老布料的铺子前,看着五颜六色的土布在风里飘;蹲在卖手工糖画的小摊旁,看老师傅用融化的糖在石板上画出龙、凤、小兔子,葛岚看得入迷,买了一个蝴蝶形状的糖画,舔着糖尖,笑得像个孩子;葛辰葛宇跟在后面,怕她们走丢,时不时喊一声“慢点,别跑太远”,看到姐妹俩喜欢的小玩意儿,也会主动问“要不要买,哥给你们付钱”。

杨海泽举着相机,几乎是走三步停两步,镜头对准的都是老街的“烟火细节”——骑在自行车上、车筐里装着刚买的菜的老人;坐在门口竹椅上、手里摇着蒲扇晒太阳的老奶奶;小摊前,老板用粗糙的手编着竹篮的模样;甚至是青石板路上,被岁月磨出的光滑纹路,他都一一拍进镜头里。寸寿生跟在他身边,偶尔帮他扶一下相机包,看到喜欢的木雕,会停下来拿起一个木雕的小鹿,指尖划过木头的纹理,轻声问摊主“这是用什么木头做的?”,听到“本地的楠木,手工雕的”,便笑着点了点头,默默记在心里。

博恩博司话不多,却看得认真,他停在一家卖老物件的铺子前,盯着玻璃柜里的旧怀表看了半天——怀表的表盘有些氧化,表带是棕色的leather,却擦得锃亮,老板说这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还能走字。博恩博司犹豫了一下,还是买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放进贴身的口袋里,说“想送给爷爷,他喜欢老怀表”。

我和王思宁并肩走在后面,慢慢逛着,偶尔凑到小摊前看看——在卖馄饨的铺子前,我们停下来闻了闻,蒸笼里飘出的肉香混着葱花的味道,勾得人直咽口水;在卖手工酱菜的摊子前,老板娘热情地递来试吃的小碟子,萝卜干脆爽,榨菜咸香,我们忍不住买了两小罐,打算带回酒店当佐餐小菜。王思宁指着前面一家挂着“老茶馆”幌子的铺子,笑着说:“要不要进去坐会儿?喝杯茶,歇歇脚。”

我们走进老茶馆,里面摆着十几张八仙桌,竹椅上坐着不少老街坊,有的在喝茶聊天,有的在听墙角收音机里的评书,茶炉上的铜壶“咕嘟咕嘟”地烧着水,茶倌穿着蓝布褂子,提着铜壶穿梭在桌子之间,高声喊着“来咯——上好的龙井!”。我们找了张靠窗的桌子坐下,点了一壶本地的绿茶,茶杯是粗陶的,茶水清绿,喝一口,带着淡淡的兰花香,刚才走路的疲惫一下子散了大半。

韩亮韩轩也跟着进来了,两人刚坐下就喊着“饿了”,点了一笼猪肉大葱馅的蒸饺,皮薄馅大,咬一口汁水直流;葛薇葛岚点了碗桂花糕,软糯香甜,上面撒着的桂花碎,香得人心里发暖;杨海泽喝着茶,翻着相机里刚拍的照片,给大家看他拍的老街晨景,寸寿生和博恩博司则安静地喝茶,听着旁边桌老人聊天,偶尔相视一笑。

在茶馆歇了半个多小时,我们又接着逛。走到老街中段,有个小小的戏台,虽然没唱戏,台上却摆着几排旧椅子,台下围了不少孩子,在地上拍洋画、滚铁环,笑声顺着街飘远。韩亮看得手痒,也凑过去跟孩子们一起滚铁环,可惜技术不行,铁环刚滚出去就倒了,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韩轩则蹲在旁边,看一个老爷爷写毛笔字,老爷爷写的是“隆都老街”四个大字,笔力遒劲,韩轩看得入迷,还求老爷爷给写了一张,小心地折好放进书包里。

葛薇葛岚在戏台旁边的小花摊前买了两束小雏菊,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心,插在随身携带的小玻璃瓶里,衬得她们的笑容格外温柔;葛辰则在旁边的铁匠铺前站了半天,看铁匠师傅抡着锤子打铁,火花四溅,铁器碰撞的“叮叮”声,在老街上格外清脆。

杨海泽在一家卖手工皮具的铺子前停了很久,铺子里摆着手工缝制的钱包、皮带、钥匙扣,都是用棕色的牛皮做的,针脚细密,老板说这些衣服都是他亲手缝的,要花大半天时间。杨海泽挑了一个简单的钱包,付了钱,笑着说“给我爸带的,他喜欢这种手工的东西”;寸寿生则买了一个皮质的钥匙扣,上面刻着“隆都”两个字,说“留个纪念”。

博恩博司在老街的尽头,找到了一家卖本地蜂蜜的小摊,蜂蜜装在透明的玻璃罐里,颜色是淡淡的琥珀色,老板说这是山上的野蜂蜜,没有掺糖。博恩博司买了一罐,说“我妹妹喜欢喝蜂蜜水,带回去给她”。

我们就这样在隆都老街逛了近两个小时,从街头走到街尾,又从街尾逛回街头,手里的东西越拎越多——韩亮韩轩的竹编篮里装满了零食和小玩具,葛薇葛岚的背包里多了糖画、雏菊和手工手链,杨海泽的相机里存满了老街的照片,寸寿生和博恩博司的手里拎着木雕、怀表和蜂蜜,我和王思宁则提着酱菜、绿茶和刚买的手工饼干。

快到中午十二点,太阳渐渐晒了起来,老街里的人也多了,叫卖声、谈笑声、孩子的嬉闹声混在一起,热闹得像一场盛会。韩亮摸了摸肚子,喊着“饿了,该吃午饭了”,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往老街出口走。

走到街口的青石碑前,我们停下脚步,回头望了望——阳光洒在老街的青石板上,映着两旁的老房子和红灯笼,偶尔有老人骑着自行车经过,车铃“叮铃”响,像一首温柔的歌。杨海泽举起相机,对着老街的全景拍了最后一张照片,葛薇葛岚也站在石碑旁,让我帮她们拍了张合影,照片里,她们手里拿着小雏菊,笑容灿烂,背景是“隆都百年老街”的青石碑。

“走吧,去吃午饭,下午还要去安龙镇呢。”王思宁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率先往停车场走。大家跟在后面,手里拎着满满的“战利品”,嘴里还在聊着刚才在老街的趣事——韩亮说着滚铁环的糗事,葛岚说着糖画的甜味,杨海泽说着拍照片的收获,连脚步都带着轻快。

隆都镇的老街,没有隆都堡的华丽,没有夜市的热闹,却有着最朴实的烟火气和岁月沉淀的温柔,像一杯慢慢品的茶,喝下去,暖在心里,成了这趟“隆都与安龙一日游”里,最难忘的开篇。

在隆都镇老街口的“老字号馄饨铺”吃了午饭——一碗热腾腾的鲜肉馄饨,皮薄馅足,汤里撒着葱花和虾皮,鲜得掉眉毛;韩亮韩轩还点了份炸猪排,外酥里嫩,蘸着番茄酱吃了个精光。吃饱喝足,大家拎着在老街买的“战利品”往停车场走,韩亮还在念叨着“早知道多买两串糖画”,葛岚笑着把自己没吃完的蝴蝶糖画递给他,引得韩轩一阵“偏心”的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