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鼻梁上架着老花镜,面前摊开着一张板桥镇的简易行政区划图,上面有几个用红铅笔轻轻圈出的区域,正是我之前提及的潜力较大的地段。
这位浸淫官场数十年的老狐狸,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和暗中摸排,终于开始了行动。
他并没有亲自出面,甚至连一个直接电话都没打。他只是利用周末,以“回老家看看”、“约老部下喝茶”等名义,分别见了两个跟了他十几年、如今在县国土局和板桥镇镇政府担任要职的旧部,以及他那个在县供销社工作、人脉活络的妻弟。
谈话都在看似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张中杰只是不经意地提起:“老了,总想着叶落归根,板桥镇老宅那边,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光景?”
“听说现在城里人时兴到乡下买块地盖房子养老,空气好,也清静。”
“老家有个远房侄子,想合伙做点小生意,托我问问镇上路边的宅基地什么行情……”
没有明确的指令,只有模糊的意向和话题引导。但这些在官场和人情世故中浸淫多年的老部下和亲戚,立刻心领神会。
几个信得过的老部下、以及亲戚,悄无声息地在板桥镇镇区外围、靠近主要公路、以及我暗示过的几个潜在“风水宝地”附近,悄无声息地物色起合适的房产和宅基地。
他们的动作很小,目标分散,讨价还价也在市场合理范围内,甚至略微上浮一点,以显示“诚意”,并未引起太多注意。2003年,城里人为了躲避喧嚣回老家养老,或是返乡创业做小生意,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张中杰深谙官场生存之道,能从公社时代的小干事爬到副县级位置,靠的就是谨慎和敏锐的嗅觉。他将风险和动作都严格控制在自己认为绝对安全的范围内。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浓茶,眼神里掠过一丝老谋深算的得意。林涛这小子,年纪轻轻就有这般城府和眼光,懂得借势布局,倒真是个难得的“可塑之才”,女儿跟了他,将来或许……
整个河清县城,表面上依旧波澜不惊。
机关干部们上班喝着茶、看着报,讨论着刚上映的香港电影《无间道》,争论着陈永仁和刘建明到底谁更“卧底”。
街边的音像店里,S.h.E的《SuperStar》和周杰伦的《以父之名》在打擂。
菜市场里,小贩们吆喝着刚上市的白菜萝卜,偶尔有人提起铁路的事,也只是随口说两句“以后出门更方便了”。
没人知道,一场围绕着板桥镇的利益博弈,已经在暗中悄然展开。
我走在县政府略显陈旧的走廊里,心里盘算着:官方调研是“阳谋”,用来给领导铺路;张中杰的地产生意是“暗线”,用来给我们的利益同盟掘金。
这盘棋,比《无间道》还刺激,只不过没有警察,只有赢家和输家。而我,必须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