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三国我的底牌是信息差 > 第24章 王司徒独断,吕温侯藏锋

第24章 王司徒独断,吕温侯藏锋(1 / 2)

董卓身死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其引发的波澜迅速扩散至整个关中乃至天下。而在风暴中心的长安,权力的真空并未持续多久,很快便被新的秩序所填充。

这新的秩序,几乎由司徒王允一人所划定。

凭借诛董首功与多年清望,王允顺理成章地“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初始几日,尚还维持着共商国事的表象,与吕布、皇甫嵩等有功之臣及一众公卿商议善后。然而,随着权力触手可及的温热感传来,这位老臣潜藏已久的刚愎与对绝对权威的渴望,迅速膨胀起来。

未央宫内,昔日董卓咆哮跋扈之处,如今换上了王允清癯却更具压迫感的身影。他端坐于御阶之下首席,面色沉静,眼神却锐利如鹰,扫视着殿中群臣。

“诸公,”王允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定调,“董贼伏诛,乃陛下洪福,汉室之幸。然其遗毒深远,非以猛药刮骨不能清除。凡董卓所署官职,一律视作无效;凡与其牵连过深者,皆需审查;其党羽、亲族,务必从严惩处,以正视听!”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底下却有不少老成之臣暗暗皱眉。太尉黄琬出于谨慎,出列缓声道:“司徒公,肃清余孽,理所应当。然则牵连甚广,是否当徐徐图之,以免人心动荡,再生事端?尤其关外尚有李傕、郭汜等手握重兵…”

“太尉过虑了!”王允毫不客气地打断,语气中已带上一丝不耐与倨傲,“正是因李傕、郭汜辈拥兵在外,才更需展露朝廷雷霆手段,使其知惧畏威!若行事拖沓,示之以弱,反令彼辈生出侥幸之心!此事不必再议,依令行事即可!”

黄琬张了张嘴,看着王允那决绝而冷淡的神色,终究将劝谏的话咽了回去,默默退入班列。殿中一时寂静,许多原本想就具体事务提出看法的臣子,也都噤若寒蝉。他们清晰地感受到,那位曾经与他们一同慨叹国事的王司徒,已然不同了。《后汉书》所载“自谓无复患难,每乏温润之色”,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独断专行,不再需要,甚至厌恶他人的异议。

吕布身披朝服,按剑立于武官班首,冷眼旁观着这一切。王允那急于揽权、排斥异己的姿态,他看得分明。对于王允的决策,他心中自有计较,但眼下并非发作之时。他的目光偶尔与角落里的贾诩有瞬间交汇,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一丝了然与淡漠。他们都明白,王允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步步将长安推向危险的边缘。

退朝之后,吕布回到府中,贾诩如影随形般出现在书房。

“文和,看来王司徒是决心要一条路走到黑了。”吕布卸下朝服,语气平淡。

贾诩微微躬身:“司徒公诛董心切,进而欲扫清一切与董卓相关之人与事,其心可解,其行…却似孩童舞巨锤,恐伤自身。尤其对待西凉军余部之策,若真如朝堂所言,强硬到底,祸不远矣。”

吕布颔首。他记得原本的历史轨迹,王允正是拒绝赦免李傕等人,才逼反了那群惊弓之鸟。“且看他如何施为。我们…静观其变。”他的根基在军权与财富,不在朝堂虚名,王允此刻揽去的,多是行政琐务与清算之权,暂时不妨碍他的核心利益。他甚至乐于见到王允吸引火力,而自己则暗中积蓄力量,揣摩下一步动向。王允越跋扈,将来他若有所行动,阻力反而越小。

王允的独断远不止于朝堂。他深知要巩固权力,必须安插亲信,掌控关键位置。他开始大肆提拔同乡(太原祁县人士)以及对他唯命是从的官员,占据尚书台、御史台及各郡要职。一些并无显赫功绩或才学的王氏亲族、门生故吏得以跻身高位,而一些原本中立或有才能但非其心腹的官员则被明升暗降,逐渐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