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书之一,但凡在古代混的,就没有不熟悉的。千百年下来,总共就那么千八百字的《大学》,说是倒背如流都毫不夸张。
翻来覆去玩了那么多年的东西,真的很难说有什么新意。
哪怕,对比如今学术主流的理解,王阳明版本的包容性更强。算是在传统学术的基础上,有了突破。
但搞学术这事,李斌历来兴趣不大。
无论是前世,还是今生。
他都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学术?那不就是拿文凭时用用吗?
本身没太大的兴趣不说,王阳明论述中体现出的“理想主义”,更是和李斌这个实用主义者的思想底色,冲突严重。
这种冲突,用体感描述,就是李斌怎么听怎么感觉身上有蚂蚁在爬。
哪怕他知道,王阳明论述中的状态,并不等同于王阳明对客观事实的认知。即王阳明是清楚,现在的社会根本做不到他口中的那样...
也不可能有所谓的人人致良知,他们所阐述的观点,更像是一种追求。
这种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李斌敬重。更敬重这些士人,明知极大概率,都不可能见到他们理想中的“大同”,却仍然前仆后继,砥砺前行的精神。
但对李斌而言,敬重归敬重,不适归不适...
那些宛如空中楼阁般的言论,李斌属实感觉太过“嘴炮”。
这种理念上的差异,让李斌旁听了一会,确定自己能hold住这讲学后。其注意力便从王阳明所述内容本身,转移到了旁听者的状态上...
坐在王阳明身后侧的一个少年,是本次讲学的内容记录者。他手里握着支笔杆磨得发亮的笔,笔尖在粗糙的麻纸上疾走。在听到“农可为良农、匠可为良匠”时,他的眼神发亮,隐约有些狂热...
好似那不是一句对未来的憧憬,而是一个能让这混浊世道,重新亮起来的法子。
而在人群的外围,李斌又瞥见一个身穿粗布短打的汉子,身上还冒着热气。看上去,应该是给这书院送物资的力工,忙里偷闲跑来凑个热闹...
他手里没纸没笔,甚至连座位都没有。
大部分时候,他的眼神都是茫然的。显然听不懂王阳明在讲什么,也不知道那《大学》里的文字,又是在说些什么...
可偏偏,在王阳明提到“将心比心”时,李斌注意到他的眼神亮了亮,胸膛也悄然间更挺了几分。
看着他身周发散的热气,想来应是个踏实肯干,从不偷奸耍滑的...
甚至再进一步想想:或许平日里,他的身边,没少有同伴劝他。
都是那点工钱,何必卖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