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逆流60年代 > 第367章 谢薇的直觉投资的试水

第367章 谢薇的直觉投资的试水(2 / 2)

在廖奎睡着后(或者她以为他睡着了之后),她更加频繁地进入系统空间。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整理物资,而是开始更加刻苦地学习。她对着“平行世界投影仪”反复练习英语发音,哪怕喉咙干涩;她一遍遍模仿母亲教导的礼仪姿态,直到腰背酸痛;她甚至开始尝试阅读那些廖奎偶尔会看的、关于军事和野外生存的书籍摘要,尽管许多术语她根本看不懂。

她也在现实中对廖奎更加细心。将他那件磨破了袖口的内衣悄悄补好,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出痕迹;在他深夜归来时,总能及时递上一碗虽然稀薄却温度刚好的糊糊;在他眉头紧锁时,默默为他揉捏一下紧绷的肩膀,虽然往往会被他轻轻按住手,摇头示意不用。

她用一种无声的方式,竭尽全力地维系着这个“家”的平衡。她让自己变得更有用,更不可或缺。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在那日益复杂的三角关系中,守住自己那摇摇欲坠的位置,才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她隐约感觉到,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朝着一个她不愿看到却又无力扭转的方向滑去。那种无力感,如同北大荒早春的寒气,渗入骨髓。但她没有放任自己沉浸在悲伤或愤怒中,而是将所有的情绪,都化作了提升自己的动力。

在一次空间独处时,她望着虚拟训练场中廖奎留下的训练痕迹,轻声自语,仿佛在对自己宣誓,又像是在对那无形的命运宣告:

“我会变得更强……”

更强的意义,此刻对她而言,不仅仅是生存的能力,更是在这扭曲命运洪流中,能够牢牢抓住属于自己那一份牵绊的力量。即使那份牵绊,早已布满了裂痕,浸满了无奈。

夜深了,土坯房里,谢薇侧躺着在黑暗中睁大了眼睛。窗外,北风呼啸而过,如同她心底那无法平息的风暴。直觉告诉她,风暴眼,远在香港那片璀璨而遥远的灯火之下。而她,只能在这里,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坚守。

与陈老板那笔游走于刀锋之上的交易,让萧亚轩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萧亚轩”这个身份以及其背后所代表的财富,必须有一个更稳固、更经得起推敲的根基。坐拥系统提供的巨额“遗产”,若只存放在银行,不仅是一种浪费,更容易引来不必要的探究。投资,势在必行。

她没有冒然闯入此时已开始显露躁动迹象的股市。通过何太太的引荐,以及陈老板那边旁敲侧击得来的一些“忠告”,都提示她,股市波谲云诡,对于她这样一个看似毫无根基的“富家女”而言,风险过高,且容易成为某些金融大鳄眼中的肥羊。

经过深思熟虑,并与廖奎通过空间纸条简单商议后(廖奎的回信只有简短有力的两个字:“稳妥为上”),她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实在的领域——房地产。

六十年代末的香港,人口持续涌入,经济开始腾飞,地产业正处在爆发的前夜。一些敏锐的华资地产商已开始崭露头角,四处收购旧楼,酝酿着未来的地产王国。此时投资房产,无疑是顺应趋势,且相对稳妥的保值增值方式。更重要的是,拥有实体物业并能产生稳定租金收入,能为她“继承家业、独立生活的富家女”身份,提供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明。

她通过何先生公司介绍的一位相对可靠的客户经理,接触了位于上环和湾仔的几处待售唐楼。

亲眼所见,才让她对此时香港普通市民的居住环境有了真切认知。这些主流住宅楼宇通常只有四到五层,没有电梯,外墙斑驳,楼道昏暗。地面层往往是嘈杂的士多店(杂货铺)、跌打医馆或者米铺,混合着各种生活气息。楼上的住宅单位,条件好一些的,拥有独立的“三台”——即狭窄的厨房、厕所和一个小阳台;条件差的,则是几户共用设在走廊尽头的“煮食房”和“公厕”,卫生状况和隐私都堪忧。

然而,正是这些看似简陋的唐楼,构成了此时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基石,租赁需求极其旺盛。

经过一番谨慎的考察和比价,萧亚轩最终决定,动用相当于五十万欧元左右的港币(这是一笔真正的巨款,按照当时汇率约合三百多万港币),分别购入位于上环文咸东街一栋四层唐楼的整栋产权,以及湾仔骆克道另一栋五层唐楼中的三个连续单位。

选择整栋购入和分散购入单位相结合,是为了分散风险,也便于管理。以上环那栋唐楼为例,整栋购入价格约为一百二十万港币。这栋楼地铺为一间生意不错的土多店,楼上三层每层被间隔成两个单位,共有六个住宅单位出租。按照当前租金水平,每个住宅单位月租金大约在80-120港币之间,土多店租金则可达每月300港币左右。整栋楼月租金收入预计可达约800-1000港币。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政府高级督察或者大公司经理级别的月薪,是一笔非常可观的稳定现金流。

为了确保交易合规,避免后续麻烦,她委托了何先生公司相熟的一家律师行,全权办理所有法律手续,包括产权核查、合约拟定和登记过户。律师行的介入,虽然需要支付不菲的佣金,但能为这笔巨额交易提供法律保障,也让整个过程更加规范,经得起查验。

在律师行的办公室里,萧亚轩仔细翻阅着厚厚的合约文件,姿态从容,偶尔就某些条款提出专业的疑问,完全是一副受过良好教育、精明谨慎的投资者模样。律师行的负责人都对她这个年轻小姐表现出的沉稳与见识暗自点头。

当她在最终的文件上签下“萧亚轩”这个名字时,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受。这不仅仅是一次投资,更是她在这座城市真正扎根的开始。这些看似陈旧、喧闹的唐楼,将为她带来源源不断的租金,成为“萧亚轩”这个身份最坚实的物质后盾,也为未来可能需要的、更庞大的资金需求,埋下了伏笔。

走出律师行,香港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她坐进劳斯莱斯里,吩咐司机返回半山。车窗外,是忙碌而充满生机的街景,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中,或许就有她未来唐楼里的租客。

投资已经试水,巨轮开始转向。她不知道这片看似平静的资本海洋下隐藏着多少暗礁,但至少,她已经扬起了风帆,握紧了舵轮。下一步,就是如何在这片海域中,更稳健地航行下去。而廖奎每夜的守护,以及那份日益复杂的情感联结,则成了她在这片陌生海域中,一份难以言说、却又真实存在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