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意外之喜!这种带有本地具体信息的物品,其说服力远超那些泛泛的商品。
他拿起一个记事本,又指了指梳子和漱口杯,一起放到柜台上。店主是个中年妇人,正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粤曲,一边打毛线。她看了看廖奎选的东西,懒洋洋地报了价:“梳子五毫,杯仔八毫,簿仔……算你三毫,一共一蚊六。”(梳子五角,杯子八角,本子……算你三角,一共一块六。)
廖奎同样没有还价,直接付了钱。在妇人找零的时候,他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店铺的墙壁,心脏猛地一跳。
在柜台后方墙壁的显眼位置,挂着一个略显陈旧的木质相框,里面嵌着的,是一幅印刷精美的彩色肖像——头戴王冠、面容严肃的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肖像下方,还挂着一面小小的、红底,上有英女王皇冠和字母“ER”徽章的香港旗(当时俗称“龙狮旗”)。
这幅景象,像一根冰冷的针,猝不及防地刺入他的眼帘,带来一种混合着荒谬、警惕和强烈疏离感的冲击。在内地,墙上悬挂的只能是伟大领袖的画像,而这里……这是另一个主权、另一种制度的直接象征。他迅速移开目光,但那个影像已经深深烙印在脑海里,无声地提醒着他身处何地,以及他与这片土地之间那道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鸿沟。
他拿起用一个小塑料袋装好的梳子、杯子和那个至关重要的记事本,再次沉默地离开了店铺。
回到相对安全的芭蕉林深处,廖奎靠着一棵大树坐下,微微喘息。他将采购到的东西一一取出检视:
1.一套半新的中年女性衣物鞋履:实物证据,未来母亲“归来”时可以穿着。
2.一个印有香港本地地址和电话的旧记事本:强有力的“身份关联”信物,可以伪造成母亲多年使用的物品。
3.一把普通的塑料梳子和一个漱口杯:日常用品,增加生活细节的真实性。
物资上的收获,就这些了。它们静静地躺在地上,在斑驳的阳光下显得平凡而廉价。然而,为了获取这些,他耗费了巨大的心力,经历了语言不通的尴尬,承受了被审视的压力,并且冒着暴露的风险。
他清楚地知道,这次采购最大的收获,并非这些实物,而是切身体会到的那堵“信息壁垒”的厚度。这堵墙由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社会规则共同砌成,坚硬而无形。他可以通过空间跨越物理距离,可以凭借身手规避巡逻,可以用黄金和谎言打开偷渡的门,却难以在短时间内穿透这堵墙,真正理解并模仿一个在此地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应有的所有细节。
那个英女王的肖像,店铺里听到的英文歌,人们使用的港币,年轻人时髦的喇叭裤,茶餐厅里飘出的奶茶香……所有这些碎片化的印象,都在告诉他,为一个内地知识分子伪造完美的“香港归侨”身份,是一项何其复杂和艰巨的工程。远不是几件衣服、几个旧本子就能解决的。
强烈的危机感促使他不敢在此地久留。每一次停留,都增加一分风险。他将采购来的物品仔细包好,收入系统空间。这些“战利品”将被妥善存放,作为未来计划中的一环。
他最后看了一眼这片既熟悉又陌生、既充满诱惑又遍布陷阱的土地,眼神复杂。然后,他集中精神,沟通了那个连接着两个世界的锚点。
身影从芭蕉林的阴影中悄然消失。
下一刻,他已然回到了系统空间“幸福小屋”那绝对安全、温暖如春的环境中。外界香港的潮湿闷热、市集的喧嚣、内心的紧张与孤立感,瞬间被隔绝。
他站在空间里,缓缓呼出一口浊气。这次短暂的香港日间潜入结束了,带回了有限的物资,和无比沉重的思考。前路,依旧迷雾重重。他需要消化今天的见闻,需要和谢薇一起,重新评估他们的计划,尤其是,如何攻克那最难的关卡——语言与文化的融入。
而此刻,北大荒的土坯房里,或许正需要他回去,扮演那个刚刚“砍柴”归来的普通职工。两个世界,两种身份,在他身上交织,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