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城市的天际线在渐密的雨幕中渐渐模糊。写字楼的灯光次第亮起,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投下摇曳的倒影。
苏念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落在窗外淅淅沥沥的雨景上。文档的进度条已经卡在百分之八十七的位置整整十五分钟,纹丝不动。她第三次叹气,声音在空荡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玻璃窗上蜿蜒的水痕将楼下的路灯晕染成一片模糊的暖黄,雨点敲击着窗面,发出细密而持续的声响。她摸出手机看时间——晚上八点半,距离她为了赶项目报告留在单位加班,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
办公室里的空调早已停止运转,空气里弥漫着雨水的湿气和纸张特有的味道。她的工位靠窗,桌上堆满了参考资料和打印出来的文献,最上面摊开的是她翻阅了无数次的《宋代市民文化研究》。
\"早知道就该听林薇的,带把伞出门。\"她对着空无一人的办公室嘟囔,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手机屏幕,停留在微信列表里那个熟悉的头像上——\"陆教授\"三个字静静地躺在对话框的最上方。
她的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两秒,最终还是没能点开那个对话框。
下午的项目汇报还历历在目。她站在会议室的前面,面对着校方领导和项目组的同事,讲解着她负责的文化创意方案。就在她展示到关键部分时,突然发现自己漏掉了一个关键数据。那一刻,她的心跳几乎停止,冷汗顺着脊背滑下。
就在她不知所措的时候,坐在评审席上的陆时砚不动声色地扶了扶眼镜,用他那特有的沉稳声音补充道:\"关于苏念刚才提到的宋代瓦舍文化对现代文创的启发,我想补充一个数据。根据《东京梦华录》的记载,北宋时期的瓦舍数量超过五十处,每日接待的市民可达数千人。这个规模,即使放在今天,也足以媲美一些大型文化商圈。\"
他说话时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她身上,带着一丝几不可察的安抚。那一刻,苏念只觉得一股暖流从心底涌起,紧张的情绪顿时缓解了大半。
散会时,他走到她身边,看了眼窗外阴沉的天色,轻声说:\"可能要下雨。\"
她却因为下午的失误而感到窘迫,嘴硬地回道:\"我住得近,跑两步就到了。\"
现在想来,这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苏念认命地收拾好背包,将笔记本电脑和参考资料仔细地装进包里。就在她刚走到电梯口时,身后忽然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不疾不徐,沉稳有力,在空旷的走廊里产生轻微的回响。
她回头,就见陆时砚拎着一个黑色公文包站在走廊尽头。他换下了下午开会时穿的西装外套,只着一件浅灰色的衬衫,袖口挽到小臂,露出的手腕上戴着那块她见过好几次的旧手表——深棕色的皮质表带已经有些磨损,表盘却是干干净净的,在走廊的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陆教授?您怎么还在学校?\"她惊讶地睁大眼,声音在空荡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
陆时砚走近,目光扫过她手里攥着的、明显没有地方放的伞骨——她早上带的折叠伞中午被同事借走,到现在还没还回来。他眼底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快得让人几乎察觉不到。
\"刚整理完下周的课稿,\"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碰巧看到你办公室灯还亮着。\"
他自然地从公文包里拿出一把长柄伞,递到她面前。伞是深绿色的,伞柄是深色的木质,看上去已经有些年头,但保养得很好。
\"走吧,\"他说,\"顺路。\"
苏念接过伞,指尖触到冰凉的伞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她撑开伞,一股淡淡的雪松味扑面而来——和他身上的味道一样,清冽而沉稳。
\"您也住这附近?\"她好奇地问,\"我怎么从没碰见过?\"
\"偶尔会绕这条路去给家里买点东西。\"陆时砚答得滴水不漏,脚步已经率先迈向楼梯间。
苏念跟在他身后,看着他挺拔的背影,忽然想起上周也是这样一个加班的夜晚。那天也下着雨,她刚在朋友圈发了句\"淋雨回家预定\",下一秒就收到他的消息,说\"刚好在你单位附近办事,送你回去\"。
那时她只觉得\"好巧\",现在再想,这位总说\"顺路碰巧\"的教授,好像每次都能精准地出现在她需要的时候。
楼梯间的灯光有些昏暗,他们的脚步声在密闭的空间里回荡。陆时砚放慢脚步,与她并肩而行。
\"项目报告写得怎么样了?\"他问道,声音在楼梯间里产生轻微的回响。
\"还差一点,\"苏念老实回答,\"就是关于宋代瓦舍文化与现代商业街区的对比分析部分,总觉得还缺点什么。\"
\"这个周末市博物馆有一个关于宋代市民生活的特展,\"陆时砚状似随意地说,\"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我认识策展人,可以帮你安排一个讲解。\"
苏念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真的吗?那太好了!我一直想找一些实物资料来丰富这个部分的内容。\"
\"嗯,\"他点头,\"明天我把联系方式发给你。\"
走到一楼大厅,玻璃门外雨势正猛。雨水敲打着建筑物的外墙,在地面上溅起细密的水花。晚风裹挟着雨丝吹进大厅,带来一股湿润的凉意。
陆时砚很自然地接过苏念手中的伞,撑开后举过两人头顶。伞面足够大,但当他将伞往她那边倾了倾,自己的半边肩膀还是很快就被雨水打湿了。
苏念连忙往他身边靠了靠:\"陆教授,您伞歪了!\"
\"没事。\"他侧头看她,路灯的光落在他眼底,漾开柔和的弧度,\"你头发短,别淋着了。\"
他的声音很轻,却让苏念的心跳漏了一拍。她今天确实刚剪了头发,及肩的长度修短了些,显得更加利落。她没想到他会注意到这样的小细节。
两人并肩走入雨幕。雨声哗哗,在伞面上奏出沉闷而持续的乐章。街道上的行人稀少,偶尔有车辆驶过,轮胎碾过积水的声音格外清晰。
苏念偷偷侧目打量身边的陆时砚。他目不斜视地看着前方,神情专注而平静,仿佛在这样的雨夜中护送同事回家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他微微抿起的唇角,和偶尔瞥向她的余光,又泄露了他并非全然无动于衷。
她忽然想起下午的事,小声道歉:\"今天汇报,谢谢您帮我圆场。我下次一定提前检查好数据。\"
\"不用谢。\"陆时砚脚步没停,语气听不出波澜,\"你方案里关于'宋代市民文化与现代文创结合'的想法很有意思,比数据细节更重要。\"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办公室书架第三层,有几本关于宋代瓦舍文化的书,你要是需要,明天可以去拿。\"
苏念眼睛一亮:\"真的吗?我找那几本书好久了,图书馆都借不到!\"
\"嗯,是之前托朋友从外地古籍馆复印的。\"陆时砚说得轻描淡写。
只有他自己知道,那几本书是上周得知她要做这个方向的方案后,特意联系了三位古籍研究的老友,才辗转拿到的复印件。他花了两个晚上整理校对,然后放在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告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