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她脑中灵光一闪,想起了陆时砚在一次关于史料解读的专题讲座上强调过的一个观点。她倏地转过头,因为距离很近,几乎能看清陆时砚根根分明的睫毛,她的眼眸亮晶晶的,带着求证和分享的急切:“陆教授,我记得你之前在讲明清地方档案解读时说过,这种手写的原始文献里,那些留在页眉、页脚甚至字里行间的批注、圈点、旁注,有时候比正文本身传达的信息还要丰富、还要关键,它们是古人思考瞬间最直接的流露,是解读时代密码的钥匙,对不对?”
陆时砚显然没料到她会如此清晰地记得并理解他课堂上这个略显冷僻的观点,眼底瞬间掠过一丝清晰可见的惊喜,那光芒几乎点亮了他深邃的眼眸。“没错!”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赞赏和兴奋,几乎是立刻从自己西装内侧的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精致小巧、镶嵌着铜边的折叠放大镜,动作流畅地递到苏念面前,“你看得真仔细!这个观点能记住并理解应用,非常好。快看这里,”他微微倾身,靠近展柜,修长的手指隔着玻璃,精准地点向那册古籍翻开页的右下角边缘,“注意这些几乎被磨平的蝇头小楷,字迹潦草,位置隐蔽,不注意很容易忽略。这极有可能是当时负责抄录或核验的吏员,或者后续研究者的随手笔记,记录了他对文中提到的某个水利工程具体位置的疑惑,或者是联想到的另一个相关案例。这些碎片化的思考,恰恰为我们今天还原历史现场,提供了最真实、最鲜活的切入点,也是我们这次项目亟需挖掘的民间智慧。治学之道,贵在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细微处见精神。”
他靠得很近,为了让她能通过放大镜看清那些微小的字迹,两人的头几乎要挨在一起。苏念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接过带着他体温的放大镜,凑近玻璃。放大镜下,那些模糊不清的墨点逐渐显现出清晰的笔锋——“疑此坝近陈村圩”、“与嘉靖廿年案似”……一行行凌乱却充满生命力的古字跃然眼前。与此同时,陆时砚身上那股清冽沉稳、如同雪后松林般的淡雅气息,混合着古籍特有的、带着岁月尘埃和淡淡樟脑丸气息的墨香,丝丝缕缕地萦绕在她的鼻尖。这种独特的气息,仿佛具有某种魔力,让她的心跳在专注的学术探寻中,不受控制地悄然加速,一下,又一下,在寂静的展厅里显得格外清晰。
时间在专注的查阅和讨论中悄然流逝。苏念沉浸在陆时砚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他与张教授的专业讨论中,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要点、疑问和灵感火花。陆时砚则耐心地解答着她的每一个问题,时不时指出文献中值得深挖的细节,或者提醒她注意不同文献之间的关联印证。学术的严谨与探索的乐趣交织在一起,让整个上午过得充实而愉快。
转眼到了午饭时间。张教授热情地邀请他们去博物馆内部的工作人员食堂用餐。食堂不大,但干净整洁,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张教授特意找了个靠窗的安静位置坐下。
饭菜很简单,但热气腾腾,透着家常的温馨。张教授显然对苏念的印象极佳,席间,他舀了一勺清炒时蔬,好奇地看向苏念,笑着问道:“小苏同志,看你年纪不大,但对史料的感觉很敏锐,思路又这么清晰有条理,跟着时砚学历史研究有多久了?这可不像是刚入门的样子啊。”
苏念正夹起一块嫩滑的蒸鱼,闻言放下筷子,刚要开口回答“其实我才加入项目组不久……”,坐在她旁边的陆时砚已经先一步笑着接过了话头,语气真诚而坦荡:
“张教授您过奖了。念念能有这样的表现,主要还是她自己天资聪颖,又肯下苦功夫钻研。我啊,充其量也就是在她遇到瓶颈的时候,偶尔提点几句方向,关键还是她自己的悟性和努力。她常常为了弄清楚一个细节,查资料到深夜,这种求实求真的精神,才是做学问最宝贵的品质。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深厚的根基和持续不懈的奋斗,年轻一代学者能沉下心来,坐得住冷板凳,是学术传承的希望。”他说着话,动作极其自然地伸出筷子,将自己碗里碧绿鲜嫩的清炒菜心夹起一大筷,稳稳地放进了苏念面前的小碗里,声音温和地补充道,“多吃点蔬菜,营养均衡些。下午我们还要接着看那批书信原件,很耗精神的。”
这个小动作做得行云流水,仿佛演练过千百遍,带着一种近乎亲昵的熟稔和理所当然的关切。张教授将这细微的互动尽收眼底,端着饭碗的手顿了顿,眼中顿时多了几分了然于胸的笑意,那笑容里包含着欣赏、欣慰和一丝过来人的促狭。苏念只觉得刚刚降温的脸颊“腾”地一下又烧了起来,一股暖流混合着甜蜜的慌乱直冲心尖。她连忙低下头,假装专注地扒着碗里的米饭,不敢去看张教授那洞悉一切的眼神,更不敢看身旁陆时砚的表情。然而,胸腔里那颗不安分的心,却像被投入了一颗晶莹剔透的水果糖,在温水中缓缓融化,甜丝丝的滋味无声无息地浸润了四肢百骸,让她清晰地意识到:原来他那份不动声色的在意和关怀,早已如春雨般,无声地渗透进了每一个细微的日常举动里,藏在每一次自然的靠近、每一次及时的肯定、甚至每一次不经意的添菜之中。
下午的查阅工作更加深入。在恒温恒湿的特藏阅览室里,张教授亲自取出那批珍贵的明代民间书信原件(在工作人员严格监督下),允许他们在指定区域小心翻阅。纸张脆弱发脆,墨色深沉,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数百年的重量。苏念戴上白手套,屏气凝神,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竹签拨动书页。在一封关于水利纠纷调解的联名信末尾,她意外发现了一行极为细小、写在信笺边缘空白处的批注,墨色与正文略有不同,字迹也更加潦草,内容竟是其中一位署名乡绅对另一位联名者私下提出的附加条件的抱怨。这个发现让她兴奋不已,立刻指给陆时砚看。两人头挨着头,在放大镜下仔细辨识那几行几乎被岁月抹去的字迹,低声讨论着这背后可能隐藏的乡绅联盟内部的微妙裂痕与博弈。那一刻,历史的呼吸仿佛近在咫尺,学术发现的喜悦和与身边人分享的默契,交织成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陆时砚眼中满是赞赏,低声感叹:“念念,你有一双发现珍宝的眼睛。历史研究,就是要敢于在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寻觅那照亮真相的星火。”
夕阳熔金,将博物馆西侧的窗棂染成温暖的橘红色,光影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斜线。查完最后一份关键文献,做好详尽的记录,告别了热情的张教授,两人带着满满的收获走出博物馆大门。清冽的晚风拂面而来,吹散了在室内沾染的沉郁墨香。
博物馆门口的小广场一角,不知何时支起了一个小小的摊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手艺人坐在小马扎上,面前铺着一块靛蓝色的粗布,上面整齐地摆放着他手工雕刻的各种木质小物件: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精美的花鸟纹饰,其中最为显眼的是一排排古朴素雅的书签。
苏念的目光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她想起陆时砚办公室里那个硕大的、摆满书籍的书架,想起他阅读时专注的侧影。她不由自主地走过去,蹲下身,在那些书签中细细挑选。书签有檀木的深褐,有樟木的浅黄,有枣木的暗红。她指尖拂过那些温润的木料,感受着上面手工雕刻留下的细腻纹理,最终,目光停留在一枚用黄杨木精雕而成的书签上。书签顶端被打磨得圆润光滑,下方主体部分用简洁流畅的刀法,刻着一个古朴遒劲的“陆”字,字迹风格竟与陆时砚本人的笔迹有几分神似。刀工看似随意,却蕴含着一种沉稳的力量感,与陆时砚的气质莫名契合。
她拿起这枚书签,对着夕阳的光仔细端详,越看越觉得喜欢。正看得出神,一道高大的身影笼罩下来,带着熟悉的雪松气息。
陆时砚不知何时已走到她身边,也微微弯下腰,目光落在她手中那枚小小的书签上,语气里带着显而易见的笑意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怎么?看中了这个?”
苏念被他的突然出现惊了一下,下意识地将书签攥紧在手心,温润的木料贴着她的肌肤。她有些不好意思地抬起头,对上他近在咫尺、含着温和笑意的眼睛,夕阳的余晖在他深邃的眸子里跳跃。她鼓起勇气,将攥着书签的手微微抬起,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颤,却努力显得自然:“我……我觉得这个书签的样式……挺古朴雅致的,上面的字也刻得很有味道。你平时看书那么多,时间又长,用这个……应该挺合适的。”她顿了顿,补充道,“算是……今天收获的纪念品。”她的耳尖在夕阳下泛着可爱的粉红。
陆时砚显然没料到她会特意为自己挑礼物,更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带着他姓氏、如此贴心的物件。他明显愣了一下,深邃的眼眸中清晰的讶异一闪而过,随即被一种更为深沉、更为柔软的情绪所取代。那情绪像初春解冻的溪流,汩汩地涌动着,几乎要从他眼底满溢出来。他没有立刻去接书签,而是缓缓伸出手,带着一种近乎珍视的力道,极其温柔地揉了揉她的发顶。他的动作很轻,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宠溺和满足,指尖的温度透过发丝传递下来,让苏念的心尖都跟着一颤。
“好,”他看着她的眼睛,声音低沉而醇厚,如同陈年的美酒,每一个字都浸满了温柔,“这份‘纪念品’,我很喜欢。谢谢念念。”他终于从她手中接过那枚还带着她体温的书签,指腹在那刻痕清晰的“陆”字上轻轻摩挲,仿佛在感受其上的每一道纹路。他珍重地将书签收进自己西装内侧的口袋,贴近心脏的位置,然后,目光重新落回苏念微微泛红的脸上,眼底的温柔几乎要化作实质流淌出来:“那我可得好好收着。以后看书的时候,每当看到这枚书签,就能想起今天,想起我们一起在这里查资料、讨论问题、发现线索的每一个瞬间。这些共同探寻历史足迹的点滴,比任何冰冷的史料都更值得珍藏。美好的记忆,是照亮前路的灯火,也是支撑我们不断求索的力量源泉。”
夕阳将两人的身影长长地投射在博物馆前光洁的地砖上,相依相偎,仿佛被时光温柔地拉长、定格。苏念跟在陆时砚身边,向着停车场走去。晚风吹拂着她的发丝,也吹拂着她依旧有些发烫的脸颊。她的手在口袋里,无意识地摩挲着空空的位置,那里曾放着那枚小小的书签,此刻它已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安静地躺在离他心脏最近的地方。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踏实感的甜蜜在她心中弥漫开来,像初秋傍晚温煦的风,温暖而熨帖。
她悄悄侧头,看着陆时砚在夕阳下挺拔沉稳的背影,看着他偶尔侧过头来与她说话时,眼中那抹永不消逝的专注与温和。一个清晰的念头,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她心底漾开一圈圈温柔的涟漪:
原来,和他一起做这样严谨、枯燥甚至需要皓首穷经的“正事”,在故纸堆里追寻历史的蛛丝马迹,也能像此刻的晚风一样,沁人心脾,甜入心扉。原来,通往真理的道路上,若有志同道合者并肩同行,纵使前路漫漫,亦是繁花似锦,每一步都踏在希望的田野上,心中自有一份难以言喻的甘甜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