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开始理解为什么人民日报会强调:“专家学者要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扎根学术研究,勇攀科学高峰。”陆时砚正是这样的学者,为了学术研究甘愿付出时间和精力。
“对了,”林薇突然想起什么,“小叔下周要带我们去博物馆实地教学,你要不要提前准备一下?他可能会提问哦。”
这个消息让苏念既期待又紧张。她决定回去后好好预习课程内容,以免再次出现今天的尴尬场面。她想要在陆时砚面前展现出最好的一面,不仅因为他是老师,更因为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心中悄然滋生。
那天晚上,苏念独自一人来到图书馆。夜色中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像一座知识的灯塔。她找到一处安静的角落,摊开课本和笔记,开始认真预习下一周的内容。
窗外的月光洒在书页上,投下柔和的光晕。她时而蹙眉思考,时而奋笔疾书,完全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偶尔抬头休息时,她会不自觉地想象陆时砚年轻时是否也曾在这样的夜晚,独自一人在图书馆钻研学问。
当她翻阅到关于商周青铜器的章节时,被那些精美的纹饰深深吸引。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每一个纹样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审美。她突然理解为什么人民日报会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这些古老的器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它们,现代人可以与古人对话,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与温度。
就在她沉浸于思考时,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林薇发来的消息:“念念,小叔让我转告你,博物馆实地教学改到这周五了,记得提前准备哦!”
苏念的心跳突然加快。周五?那不就是后天?她赶紧回复:“怎么突然提前了?”
林薇很快回复:“听说博物馆那边有个临时展览,小叔觉得机会难得,就调整了时间。他还特意让我提醒你,可以重点预习一下商周青铜器部分哦!”
苏念看着手机屏幕,心里泛起一丝异样的感觉。陆时砚特意让林薇提醒她预习,这是否意味着他对她有所期待?还是纯粹出于老师的责任?
无论如何,这个消息让她既紧张又兴奋。她合上书本站起身,决定去借阅几本关于商周青铜器的专着。既然陆时砚特意提醒,这个部分一定很重要。
就在她走向专业书区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陆时砚正站在书架前,手指轻轻划过书脊,专注地寻找着什么。台灯的光线照在他侧脸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金丝边眼镜后的眼睛透着专注的光芒。
苏念下意识地停下脚步,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她该上前打招呼吗?还是悄悄离开?
就在她犹豫不决时,陆时砚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转过头来。两人的目光在空中相遇,苏念感到自己的脸颊瞬间烧了起来。
“陆、陆教授……”她结结巴巴地开口,手指不自觉地绞着衣角。
陆时砚微微颔首,目光落在她手中的书上:“来预习青铜器部分?”
苏念点点头,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听说周五要去博物馆实地教学……”
“很好。”陆时砚的唇角似乎弯了一下,“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巅峰之作,尤其是纹饰部分,相信会给你很多启发。”
他从书架上抽出一本厚厚的图录,递给苏念:“这本《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很不错,你可以参考一下。”
苏念接过书,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他的手指,一阵微妙的电流仿佛从接触点蔓延开来。她急忙低下头,轻声道谢。
“不客气。”陆时砚的语气依然平静,但目光中似乎多了一丝温度,“期待周五听到你的见解。”
说完,他微微颔首,转身离开。苏念站在原地,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心里涌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她低头看向手中的图录,封面上精美的青铜器纹饰在灯光下泛着古老的光泽。轻轻翻开书页,一行苍劲有力的题字映入眼帘:“鉴古知今,彰往察来。”
这字迹……似乎是陆时砚的亲笔题写。
苏念的心跳突然漏了一拍。这本书,难道是他特意放在这里等她来发现的?
她摇摇头,甩开这个不切实际的想法。怎么可能呢?他可是陆时砚,着名的历史学教授,怎么可能为她这样一个普通的学生费这些心思?
但心底某个角落,又忍不住存着一丝期待的窃喜。
那天晚上,苏念熬夜读完了那本图录。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特征,还深入解读了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最让她惊讶的是,书页间偶尔会出现一些铅笔写下的批注,字迹苍劲有力,显然是陆时砚的亲笔。
这些批注往往一针见血,要么指出某个观点的不足之处,要么补充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读着这些文字,苏念仿佛能看到陆时砚伏案研究的身影,能感受到他对学术的认真与热情。
当她读到关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部分时,一段批注特别吸引了她的注意:“工艺之精,不在技而在心。古人制器,往往倾注毕生心血,故能传世。”
这句话让她沉思良久。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够像古人那样,为了一件事物倾注毕生心血?还有多少人能够像陆时砚那样,为了学术研究甘愿付出所有?
她想起人民日报曾经说过:“匠心需要坚守,需要传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或许,这就是陆时砚想要通过这门课传达给学生的——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了解,更是对匠心精神的传承。
第二天上课时,苏念特意提前来到教室。让她惊讶的是,陆时砚已经站在讲台前,正在调试多媒体设备。
“陆教授早。”她轻声打招呼,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陆时砚抬起头,金丝边眼镜后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片刻:“早。那本书看得怎么样?”
苏念没想到他会主动问起,愣了一下才回答:“很有收获,特别是关于纹饰象征意义的部分……”
她的话还没说完,陆时砚就接过了话头:“纹饰是青铜器的语言,通过它们,我们可以读懂古人的思想和信仰。”
他转向黑板,写下“纹以载道”四个大字:“今天我们就重点讲讲这个话题。”
这节课,陆时砚讲得格外深入生动。他从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讲到纹饰的演变历程,从祭祀功能讲到文化内涵,让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辉煌的时代。
当讲到青铜鼎时,他特意让苏念谈谈对鼎纹饰的理解。有了昨天的预习,苏念这次从容了许多,从饕餮纹的威严讲到云雷纹的韵律,从造型的庄重讲到象征的深远。
陆时砚听得十分专注,不时微微颔首。当她讲完时,他竟然鼓起了掌:“很好的解读。你注意到了纹饰与器物功能的统一性,这是很多初学者都会忽略的。”
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在苏念身上,有羡慕,有惊讶,也有不解。苏念感到脸颊发烫,心里却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下课后,几个历史系的女生围了过来,好奇地向苏念请教美术生看文物的独特视角。苏念欣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从线条的流畅性讲到构图的平衡感,从色彩的运用到象征的表达。
就在她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时,陆时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很精彩的讨论。”
女生们顿时安静下来,恭敬地打招呼:“陆教授。”
陆时砚的目光落在苏念身上:“周五的博物馆实践课,你愿意当小组讲解员吗?可以从艺术角度为大家解读几件青铜器。”
苏念惊讶地睁大眼睛,心跳骤然加速:“我……我可以吗?”
“我相信你可以。”陆时砚的语气很平静,但目光中带着鼓励,“你的视角很独特,能为同学们带来新的启发。”
这一刻,苏念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和责任。她用力点头:“我会认真准备的!”
陆时砚微微颔首,转身离开。等他走远后,女生们立刻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向苏念道贺。
“太棒了!陆教授很少让学生当讲解员的!”
“是啊,这说明他很看好你哦!”
苏念笑着回应,心里却像灌了蜜一样甜。她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必须好好准备,不能辜负陆时砚的期望。
那天下午,苏念再次来到图书馆。这次,她不仅借阅了更多关于商周青铜器的书籍,还特意查找了博物馆展览的相关资料。
就在她专注地做着笔记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在她对面坐下。苏念抬起头,惊讶地发现竟然是陆时砚。
“陆教授?”她下意识地站起身,差点碰倒桌上的水杯。
陆时砚示意她坐下,目光落在她摊开的笔记本上:“在准备周五的讲解?”
苏念点点头,有些紧张地绞着手指:“我想多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很好的习惯。”陆时砚从公文包中取出一份资料递给她,“这是博物馆新展览的图录,上面有一些尚未公开的研究成果,或许对你有帮助。”
苏念接过图录,指尖微微颤抖。这本装帧精美的图录显然是刚出版不久的,上面甚至还带着油墨的清香。
“这太贵重了……”她小声说,“我……”
“借给你看而已。”陆时砚打断她,语气依然平静,“周五记得还我。”
说完,他站起身,似乎准备离开,但又停下脚步:“你的美术背景很特别,不要低估它的价值。有时候,外行的视角反而能看到内行忽略的东西。”
这句话让苏念愣住了。等她回过神来,陆时砚已经走远了。
她轻轻翻开图录,第一页上贴着一张便签,上面写着几件重点展品的编号和简介。字迹苍劲有力,显然是陆时砚的亲笔。
苏念的心跳突然加快。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师生之间的帮助了,更像是一种用心的指导和支持。
她摇摇头,告诉自己不要多想。陆时砚可能只是尽一个老师的责任,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而已。
但心底某个声音却在悄悄地说:也许,他对你确实有那么一点不同呢?
这个想法让她的脸颊微微发烫。她赶紧低下头,强迫自己专注于手中的资料,但思绪却像脱缰的野马,不受控制地飘向那个穿着深灰色西装的身影……
周五清晨,苏念早早地来到博物馆门口。晨光中的博物馆庄严肃穆,仿佛一座知识的圣殿。她深吸一口气,既紧张又期待。
同学们陆续到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兴奋的表情。当陆时砚的身影出现时,人群中响起一阵低低的骚动。他今天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衬衫,外套一件卡其色风衣,比平时多了几分随和。
“早上好。”他向大家点头致意,目光在苏念脸上多停留了一瞬,“准备好了吗?”
苏念用力点头,心跳如擂鼓。
博物馆内,青铜器展区格外庄重。一件件精美的器物在灯光下泛着古老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陆时砚先为大家做了整体介绍,然后示意苏念开始她的讲解。苏念深吸一口气,走到一件巨大的青铜鼎前。
“这是商代后期的司母戊鼎……”她开始讲解,声音起初有些颤抖,但很快变得沉稳起来。
她从鼎的造型讲到纹饰,从制作工艺讲到文化内涵,不仅引用了专业资料,还加入了自己作为美术生的独特见解。当她讲到饕餮纹的象征意义时,甚至拿出素描本,现场画起了纹饰的分解图。
同学们听得十分专注,不时发出赞叹声。陆时砚站在人群后方,目光始终落在苏念身上,唇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当苏念讲解完毕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几个历史系的同学甚至围上来,要求看她画的素描图。
“太厉害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可以从这个角度解读呢?”
“是啊,这些纹饰经过你的分解,突然变得容易理解了!”
苏念不好意思地笑着,目光不经意间对上陆时砚的视线。他微微颔首,眼中带着赞许的神色。
这一刻,苏念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她突然明白,为什么人民日报要说:“教育是一场美丽的相遇,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找到了自信和价值。
接下来的参观中,陆时砚不时地补充一些背景知识,但更多时候,他让同学们自由探索和讨论。苏念注意到,他尤其关注那些平时在课堂上比较沉默的学生,特意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
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苏念对陆时砚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他表面上看起来严肃冷淡,实际上却是一个十分用心的老师。
参观结束后,陆时砚站在博物馆的休息区中央,面带微笑地看着他的团队成员们陆续走过来。他耐心地等待着每个人都找到座位坐下,然后清了清嗓子,开始了简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