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锐接过话头,言简意赅:“流量是水,承载流量的容器是信任和体验。我们的线上增长,根基在于线下课堂建立的深度用户连接和品牌信任。用户在我们这里学扎染,她自然会更信任我们平台上卖的扎染作品。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由体验到消费的自然延伸。”
沈砚心则回答了一个关于文化本真性的问题,她阐述了团队如何与传承人共同工作,确保在产品设计和创新中不损伤技艺的核心精神,其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学养,折服了在场许多人。
整场分享会,变成了一个关于文化、商业、组织管理的深度思辨场。“非遗纪元”的案例,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思维的涟漪。
分享会结束后,光华管理学院的院长亲自上台,宣布学院将正式启动对“非遗纪元”的案例研究,将其收录进学院的经典案例库,供未来的商界精英们学习、研讨。
掌声雷动。
这一刻,林砚知道,“非遗纪元”又越过了一个无形的界碑。它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企业,一个有名气的品牌,更是一个被严肃对待的商业现象,一个可能影响未来商业实践的思想源泉。
媒体的深度报道带来的是公众影响力的扩张,而学术界的认可,则是在思想层面和未来影响力上,为“非遗纪元”铸就了一道更为坚固的护城河。这意味着,他们的模式,他们的探索,已经开始沉淀为可供借鉴的知识财富。
当晚,团队在一家安静的餐厅小聚。
周锐举杯,难得地感性了一次:“以前在华尔街,看的是数字和模型。今天在光华,我听到的是对我们实践的思考和认可。这种感觉……很不一样。”他顿了顿,“我们好像,真的在创造历史。”
沈砚心浅浅一笑,抿了一口清茶:“能让商业的归商业,文化的归文化,又让它们彼此滋养,这本就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能被理解,是幸运。”
林砚看着杯中摇曳的液体,灯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她想起李阿婆的话,想起一路走来的坎坷,想起那些质疑和挑战。
“认可意味着责任。”她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以前我们是为自己,为团队,为传承人而战。现在,我们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一种可能性而战。我们不能失败,不能走偏,因为有很多双眼睛在看着,有很多未来的创业者,可能会沿着我们蹚出的这条路走下去。”
她的话让气氛稍稍凝重,却也燃起了更强的斗志。
学术的认可,是桂冠,也是枷锁。它将他们推到了一个更高的位置,也意味着他们未来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加审慎,更加经得起推敲。
但这,不正是他们追求的吗?定义未来,引领潮流。
第277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