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林砚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一边写一边阐述,思路清晰如刀。
“第一,内容赋能。所有涉及非遗元素的设计,无论是杯套、店面装饰还是营销内容,主导权必须在我们手中。由我们的设计团队联合传承人督导委员会共同审核、创作,确保每一个纹样、每一种工艺应用,都符合技艺规范和文化寓意,并且,要具有高级的、能引发深度共鸣的美学价值。我们输出的,不是符号,是文化故事和审美体系。”
她在“内容赋能”和“主导权”下划了重重一道线。
“第二,价值赋能。这次合作,不能仅仅是‘茶饮+非遗’的物理叠加。我们要借此,向‘茶言观色’庞大的用户群,传递我们‘非遗本源’计划的核心价值——对深度的追求,对技艺的敬畏。在合作宣传中,必须辟出专门板块,介绍纹样背后的技艺、传承人的故事,甚至设置引流通道,引导对他们的深度课程产生兴趣。我们要把他们的流量池,变成我们文化价值的‘宣讲场’和优质用户的‘筛选器’。”
“第三,模式赋能。拒绝一次性的快闪。我们要探索一种可持续的、能沉淀下来的合作模式。例如,是否可以共同开发一系列真正融入非遗智慧(比如节气养生、传统茶点搭配)的限定产品?是否可以在他们的旗舰店开辟一个小型的、可轮换的非遗微展陈空间?我们要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热闹,而是细水长流的浸润和品牌形象的共生。”
林砚放下笔,转身面对众人,目光最终落在沈砚心身上:“砚心,这样的合作,不是我们被流量吞噬,而是我们驾驭流量,去传播我们想传播的价值。不是魂魄走丢,而是让我们的文化之魂,借助更广阔的渠道,去触及和唤醒更多人心中的文化认同。”
她又看向周锐:“周锐,这样的合作,需要投入的精力和对细节的把控,远超一次简单的营销活动。它考验的,是我们能否在商业合作中,真正坚持并输出我们的文化标准。如果你同意这个方向,那么接下来,将是你带领团队,去攻克这个新课题的时候了。”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林砚的拍板,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提出了一条更高维度的路径。它既满足了周锐对市场和流量的需求,又从根本上回应了沈砚心对文化迷失的担忧。
这不是妥协,是超越。
沈砚心怔怔地看着白板上那三个“赋能”,紧绷的肩膀慢慢松弛下来。他仔细咀嚼着林砚的每一句话,眼中的忧虑逐渐被一种新的、带着挑战意味的光彩所取代。如果真能如此……这或许,真的是一条未曾设想的道路。
周锐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进入会议室后第一个真正的、带着兴奋的笑容:“双向赋能……我明白了!林总,这个思路太好了!这比单纯蹭流量高级得多!是把他们的战场,变成我们的舞台!这个案子,我接了!保证啃下来!”
林砚看着重新燃起斗志的两位核心伙伴,微微点了点头。
“好,那我们就按照这个方向,去和‘茶言观色’谈。”她的声音恢复了平时的冷静,“记住我们的底线——非遗,必须被尊重地使用,而不是被消费。我们要让这次合作,成为‘非遗+’模式的一个标杆。”
她的拍板,如同一锤定音。
风暴后的航船,没有退回安全的港湾,而是调整风帆,朝着更广阔也更具挑战的深海,破浪前行。
第217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