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引入职业经理人(2 / 2)

“第三维,是‘文化资产估值’。这是我需要与沈先生团队紧密合作的重点。”她看向沈砚心,目光坦诚,“我们需要尝试为那些顶级的、具有代表性的技艺和作品,建立一套相对客观的、可供内部管理和外部参考的‘文化价值评估框架’。这并非为了将其证券化,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知我们的核心资产,并在合作、保险、传承人激励等方面,提供价值依据。这极具挑战,但至关重要。”

周锐提出了他最关心的问题:“秦女士,在支持业务扩张,尤其是海外投资时,您如何平衡风险与速度?”

“周总,我的原则是‘风险前置,精准投放’。”秦澜回答得毫不迟疑,“我会建立一套覆盖投资全周期的风险管理流程,从尽调、投决到投后管理。但流程的目的不是阻碍,而是为了更精准地识别和管理风险,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对于海外市场,我会建议采取‘枢纽辐射’与‘战略合作’并举的模式,控制重资产投入,优先通过合作撬动资源,降低单一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整个交流过程,林砚大多时间在倾听,观察着杨哲和秦澜与她的核心团队之间的化学反应。她能看出周锐对秦澜严谨逻辑的欣赏,徐薇对杨哲关于创新单元组织模式的兴趣,以及沈砚心在听到“文化资产估值”时,那瞬间的蹙眉与随后的深思。

她知道,引入这两位背景迥异、思维模式高度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必然会给“非遗纪元”带来阵痛,甚至会暂时打破原有的权力平衡和决策习惯。他们就像两把精密的手术刀,要对已然有些臃肿和僵化的组织肌体进行解剖与重塑。

但她也确信,这是帝国要迈向下一阶段,必须经历的“成人礼”。不能再仅仅依靠创始团队的经验和直觉,去驾驭一个日益复杂的全球化生态。

会谈结束,送走杨哲和秦澜后,会议室里陷入短暂的沉默。

“很锋利。”周锐率先评价,“秦澜对风险和控制的理解,正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杨哲的思路也很清晰,双轨制或许能解决我们一部分效率与创新的矛盾。”

“杨哲关于文化准则落地的想法,有点意思。”徐薇表示认可,“但具体怎么做,需要碰撞。”

沈砚心最后开口,语气沉重:“那个文化资产估值……概念上我能理解其必要性,但操作起来必须极其谨慎,绝不能将技艺本身货币化,那是对传承的亵渎。需要设定严格的边界。”

林砚看着她的伙伴们,知道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引入外部力量的必要性,尽管仍有各自的顾虑。

“他们不是来取代我们,而是来补全我们。”林砚总结道,“用他们的专业,来解放我们的精力,让我们能更专注于战略、文化和真正的创新。这个过程会有摩擦,但这是成长的代价。”

她心中已有了决定。帝国的航船,需要更精密的仪表盘和更专业的领航员,才能驶向更浩瀚的海洋。引入杨哲和秦澜,标志着“非遗纪元”正式向现代化、专业化的企业治理,迈出了关键而坚决的一步。

第196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