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另一种认可(1 / 2)

纽约旗舰店的喧嚣与“东韵”带来的暗流,仿佛是两个平行世界的故事,在“非遗纪元”的肌体上同时上演。而就在林砚专注于巩固内外部防线时,一封来自巴黎的邮件,如同穿越云层的一束光,静静地落入了她的收件箱。

发件人邮箱后缀清晰地显示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的官方域名。标题是:“关于邀请‘非遗纪元’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手工艺保护与创新’全球案例分享的函”。

即便是早已见惯风浪的林砚,在点开这封邮件时,指尖也微微停顿了片刻。这不同于《华尔街日报》的商业赞誉,也不同于巴黎时装周的行业认可。这是一种来自人类文明守护者层面的、截然不同的审视与肯定。

邮件措辞严谨而恳切。UNES文化部门在全球范围内遴选具有示范性的项目,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可持续的商业和创新模式,激活濒危手工艺的生命力,并将其纳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框架下。“非遗纪元”过去五年的实践,尤其是在构建“传承人-市场-公众”良性生态方面的探索,引起了专家组的浓厚兴趣。邮件正式邀请林砚在三个月后于巴黎UNES总部举行的专题会议上,进行主旨发言,分享“非遗纪元”的中国模式。

没有激动的欢呼,林砚靠在椅背上,目光穿过办公室的玻璃幕墙,投向远方。窗外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而邮件里的文字,却将她拉回到了云南古镇的青石板路,拉回到了李阿婆昏暗工作室里那盏温暖的灯下。

一条围巾的公正价格。

一个梦想的疯狂起点。

一场关于商业与文明能否共生的冒险。

五年跋涉,她们从市井街巷出发,一路闯入了国际时尚的聚光灯下,如今,竟收到了通往人类文明最高对话平台之一的邀请函。这种认可,沉甸甸的,超越了商业估值的数字,触及了她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动力。

她召集了核心团队。当周锐、徐薇、沈砚心阅读完邮件内容后,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寂静。

“UNES……”周锐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郑重,“这意义,完全不同了。”他作为商业舵手,立刻意识到了这其中蕴含的无形价值,这比任何一轮融资的估值都更难以量化,也更为坚固。

徐薇的眼中闪烁着晶莹的光泽,她轻轻吸了一口气:“我一直认为,美是无国界的语言。但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感觉到,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在创造美,更是在参与书写一种关于文明延续的……新语法。”她作为美学转译者,对这份邀请的感受更为感性而深刻。

沈砚心则久久没有说话,他只是反复看着邮件中“手工艺保护与创新”、“可持续发展”这几个关键词,一向沉静的脸上泛起一丝激动的红晕。对他而言,这是对他多年坚守的、最核心价值的最高级别肯定。他守护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人类多样性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