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基石上的裂痕(1 / 2)

林砚的全生态反击战略尚在铺开,对手的刀锋却已以更刁钻的角度袭来。这一次,目标直指帝国未来真正的命脉——人才。

午后,沈砚心脚步匆忙地推开了林砚办公室的门,素来沉静的脸上带着一丝罕见的焦虑。“林砚,出事了。”他声音低沉,“赵明宇……被接触了。”

林砚正在审阅“青年非遗扶持计划”的最终方案,闻言笔尖一顿,在纸面上留下一个墨点。赵明宇,苏绣工坊年轻一代中最具天赋和想法的工匠,是张清远师傅的得意门生,也是沈砚心口中“真正理解了苏绣气韵,又能融入当代思考”的苗子,被内部视为未来工坊技术总监的接班人之一。

“是‘东韵’?”林砚放下笔,语气平静,但眼神已锐利起来。

“对方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沈砚心将手机递过来,上面是赵明宇私下发给他的信息截图,“独立设计工作室,以他个人名字命名的新产品线,利润分成比例远高于我们,而且……承诺第一年就带他去巴黎时装周做个人作品发布。”

条件确实诱人。对于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年轻匠人来说,这都是难以拒绝的诱惑。独立署名、个人品牌、国际舞台——这些恰恰是“非遗纪元”基于集体协作和品牌统一性模式下,短期内难以给予个人的承诺。

“明宇的态度呢?”林砚更关心这个。

“他很挣扎。”沈砚心叹了口气,“他说他很感激工坊和张师傅的培养,也认同我们的理念。但对方给出的……是他梦想了很久的机会。他问我,是不是留在工坊,就永远只能做‘张清远徒弟’,或者‘天工集’背后的无名匠人之一?”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刺破了“非遗纪元”繁荣表象下潜藏已久的隐忧。如何在集体传承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找到平衡?

“他现在人在哪里?”

“在工坊,张师傅……很生气。”沈砚心语气复杂。

林砚立刻起身:“去工坊。”

---

苏州,缂丝工坊旁的苏绣工作室。气氛凝重得如同梅雨季节低压的天空。张清远师傅坐在他那张用了半辈子的绣架前,背对着门口,肩膀微微佝偻,一言不发。其他几位工匠也都默默做着手里的活计,但眼神不时瞟向角落里一个低着头、脸色苍白的年轻人——赵明宇。

林砚和沈砚心的到来,打破了这片死寂。

“师傅。”林砚走到张清远身边,轻声唤道。

张清远没有回头,只是抬手,指了指工作台一角堆放着的几幅绣品。那是赵明宇近期的习作,一幅未完成的《星空》,尝试用极细的丝线和创新的针法,表现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构图大胆,技艺精湛,充满了年轻人的想象力。

“看到了吗?”张清远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沙哑,“这么好的苗子,心……要飞了。”他猛地转过身,花白的眉毛紧蹙,眼中是痛心与不解,“我们这里,是庙太小,容不下他这尊佛了?”

“师傅,我不是……”赵明宇猛地抬头,急切地想辩解,眼圈泛红,“我只是……只是想试试自己的名字,能不能也被看见……”

“看见?”张清远提高了声音,带着老一辈匠人的执拗,“你的名字,绣在这活计上!懂行的人,自然看得见!非要挂个牌子,敲锣打鼓才算看见?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学徒三年,效力五年,心沉下去,艺才能浮上来!你这心,浮到天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