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无声的战场(1 / 2)

“东韵”的攻势并非铺天盖地的广告,而是一种更具渗透性的蚕食。几篇精心策划的深度稿件,悄然出现在几个颇具影响力的设计杂志和高端生活方式平台上。文章盛赞“东韵”“打破了中式美学的沉闷框架”,“以国际化的视野重新解构东方元素”,字里行间虽未直接点名,却处处将“天工集”树立为那个需要被“打破”的旧范式。

更致命的是,一篇专访顾漫菁的文章,引用了她一段看似客观,实则诛心的评论:“……我们尊重传统,但传统不应成为创新的枷锁。有些品牌过于强调‘原汁原味’,反而失去了与当代审美对话的能力。‘东韵’要做的,是让东方美学‘活’在当下,而非仅仅‘保存’在博物馆里。”

这番话,像一根毒刺,精准地扎向了“非遗纪元”一直引以为傲的文化坚守。

“荒谬!”沈砚心罕见地在核心团队会议上动了怒,将平板电脑轻轻拍在桌上,屏幕上正是那篇专访,“剥离了技艺本源和历史文化承载,只剩下空洞的视觉符号,那叫‘活’吗?那叫……那叫借尸还魂!”

“砚心,冷静。”周锐按了按太阳穴,他刚结束与几位重要客户的秘密会谈,脸色疲惫,“顾漫菁玩的是话语权游戏。她很清楚,在高端市场,有时候‘故事’和‘定义’比产品本身更重要。她现在就是在抢夺‘新中式’的定义权。”

徐薇冷哼一声,指尖划过她面前的时尚杂志,上面是“东韵”那件浓墨重彩的苏绣礼服大片:“偷换概念。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将‘创新’简化为‘视觉夸张’。她利用了大众对传统技艺深度了解的匮乏,制造了一种虚假的‘进步’。”

林砚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一只素净的茶杯。杯身是定窑白瓷,温润如玉,是沈砚心一位老友的作品。她感受到的不是愤怒,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压力。顾漫菁的挑战,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她攻击的不是你的商业模式,不是你的产品质量,而是你的立身之本——你的文化价值观。

“市场反馈呢?”她终于开口,问周锐。

“那几位犹豫的客户,其中两位已经明确转向‘东韵’。”周锐语气沉重,“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东韵的设计更年轻,更符合社交媒体的传播属性’。”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东韵’的交付周期比我们短很多。”

“工坊那边有什么动静?”林砚看向沈砚心。

沈砚心眉头紧锁:“暂时没有。联盟里的老师傅们都很稳定,他们对这种浮于表面的‘创新’嗤之以鼻。但……”他犹豫了一下,“我担心的是年轻一辈的工匠和学徒。他们更容易被这种看似‘酷’,有‘国际范儿’的东西吸引。长期来看,如果这种论调成为主流,会对我们的人才梯队建设产生冲击。”

这才是最致命的。动摇根基,不止在客户端,更在供给端。

“我们不能被她牵着鼻子走。”林砚站起身,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拿起笔,“她去争论什么是‘真’新中式,什么是‘假’创新,我们就落入她的语境陷阱了。”

她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圆。

“我们最大的优势,不是单个产品的设计,而是我们构建的整个生态系统。从最源头的技艺保护、传承人联盟,到人才培养体系、产品研发矩阵,再到大众教育、线上线下渠道,以及顶级的‘天工集’品牌和国际影响力。这是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