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在那些冰冷的数字旁边,用力写下了几个词:时间、技艺、文化、叙事。
“五万八的手袋,十五万八的腕表,贵吗?”徐薇环视三人,自问自答,“对于一只普通的包,一块普通的表,它天价。但对于一件可佩戴、可传承的‘移动艺术品’,对于一次对濒危绝技的‘抢救性支持’和‘创造性转化’,对于一种能够与西方奢侈品话语体系平等对话的‘文化自信’的体现——它不贵!”
她看向周锐,目光灼灼:“周总,你问目标客户是谁?我告诉你,是那些早已厌倦了logo堆砌、渴望真正独特性和文化深度的高净值人群;是那些具有国际视野、开始重新审视并推崇东方美学的收藏家和品味引领者。我们不需要满足所有人,我们只需要找到并牢牢抓住那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知音。”
“可是……”周锐还想争辩,“市场教育需要时间,我们初期很可能门可罗雀……”
“那就让它罗雀!”徐薇语气断然,“‘天工集’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不是走量的品牌。稀缺性,本身就是奢侈的一部分。门庭若市,反而会损害我们苦心营造的高端形象。我们要的是‘一鸣惊人’,是‘一件难求’,是用极致的产品力,迫使市场来重新定义价值标准!”
一直沉默的沈砚心,此刻也缓缓开口:“我支持徐总的观点。”她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静,却带着文化人的风骨,“如果我们自己都不相信我们的技艺、我们的文化值这个价钱,又如何能让别人相信?定价,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对传承人价值的肯定,对非遗技艺地位的宣告。我们不能一边喊着要提升非遗价值,一边又抱着‘物美价廉’的旧思维。有些价值,无法用成本来衡量。”
林砚静静地听着三人的争论,心中波澜起伏。周锐的务实让她清醒,徐薇的魄力让她振奋,沈砚心的坚守让她感动。这不仅仅是定价,这是“天工集”灵魂的定价,是他们对非遗未来价值的一次豪赌。
她想起了李阿婆初见她时浑浊而希冀的眼神,想起了张清远师傅完成双面绣丝巾时眼中的泪光,想起了陈继明师傅和王铁山师傅在技艺困境中的挣扎与突破。
终于,林砚做出了决定。她的目光变得清晰而坚定。
“就按这个定价。”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锤定音的力量,“周锐的担忧,我们记在心里,这要求我们必须把产品做到极致,把品牌故事讲到动人,把渠道和客户服务做到顶级。徐薇说的对,我们卖的是价值,不是成本。砚心的坚持也没错,这是我们对传承人和千年技艺应有的尊重。”
她看向周锐,语气缓和但不容置疑:“老周,我知道压力在你这边。但请你相信,只要我们东西足够好,故事足够真,就一定会有人愿意为这份独一无二的价值买单。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并让他们觉得,拥有‘天工集’,是值得骄傲的事。”
周锐看着林砚眼中不容置疑的决心,又看了看徐薇和沈砚心同样坚定的目光,他知道,大局已定。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像是要将所有的顾虑和压力都吐出去,最终,重重地点了点头。
“好。既然你们都决定了,那我就执行。”他的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起来,“我会重新调整营销和渠道策略,围绕这个定价,打造一套与之匹配的顶级服务体系。这仗,我陪你们打!”
定价策略,在这一刻最终落定。一个惊人的价格,承载着一个巨大的梦想,和一场不容有失的战役。缂丝手袋五万八,乌铜走银腕表十五万八——“天工集”将以如此决绝的姿态,闯入强敌环伺的全球奢侈品战场。
第11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