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满的入职像按下了一个无形的开关,共享办公空间里那个小小的隔间,节奏陡然加快。空气里除了咖啡因,更多了一种名为“deadle”的紧迫感。首场线下体验课,不再仅仅是白板上的一个目标,而是化作了每个人待办清单上密密麻麻的具体事项。
林砚召集了第二次正式会议,议题明确:首场李阿婆扎染体验课的全面策划。阳光透过窗户,将四人围坐的桌面照得透亮,也照出了各自脸上不同的专注。
“首先,场地。”林砚开门见山,看向周锐,“周锐,你这边进展如何?”
周锐啪地打开平板电脑,调出几个文档:“筛选了三个备选。第一个,市中心‘云顶’商场的中庭,周末人流巨大,曝光度高,但环境嘈杂,费用也最高。第二个,城南‘墨痕’艺术书店的共享活动区,文化氛围好,客群精准,但面积偏小,最多容纳20人。第三个,”他顿了顿,指向第三个选项,“城西新开的‘栖心’文创园区内的一个独立工作室,空间宽敞,环境清幽,有独立的院落,布展和拍摄都很方便,租金适中,距离李阿婆入住的酒店也最近。”
他将三个场地的照片、平面图、报价和优缺点列表投射到白板上,数据清晰,一目了然。
沈砚心几乎立刻指向了“栖心”文创园区:“这里。扎染需要相对安静、能让参与者沉下心来的环境。院落可以布置染缸和晾晒区,更有沉浸感。商场中庭过于喧闹,是对技艺的不尊重。”他的理由一如既往地基于技艺体验本身。
周锐看向林砚,补充商业考量:“‘栖心’的客流量确实不如商场,但我们的首场课,首要目标是验证模式和打造口碑,不是追求最大流量。精准和体验更重要。我倾向于沈老师的意见。”
林砚点头拍板:“好,就定‘栖心’工作室。周锐,尽快敲定合同,并协调好活动当天的物业和后勤支持。”
“没问题。”周锐迅速记录。
“接下来,课程内容设计,沈老师。”林砚转向沈砚心。
沈砚心翻开他的皮质笔记本,上面是他用清瘦笔迹写就的详细课程流程:
“课程时长定为三小时。分为四个部分:
一、引子(15分钟):由主持人,建议林砚你亲自担任,介绍非遗概念、扎染简史,以及李阿婆的个人故事。重点是建立情感连接和文化认知。
二、认知与演示(30分钟):李阿婆亲自展示核心扎结技法(如鹿胎缬、鱼子缬等三种基础方法),讲解植物染料(板蓝根)的特性与环保价值。此环节需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看清。
三、动手实践(90分钟):学员在助教(我和赵小满需提前培训充当)辅助下,亲自选择一种扎结方法进行创作。强调过程体验,而非结果完美。
四、成果分享与交流(45分钟):分批染色、清洗、拆解。见证‘魔法’时刻。组织简短的作品展示和心得分享,强化社群感和成就感。”
他特别强调:“所有物料,棉布需预先脱浆处理,染料必须使用李阿婆带来的或我们按古法配制的植物染料,绝不能用化学替代品。这是底线。”
“可以。”林砚认可了这个既专业又注重体验的设计,“小满,你需要尽快熟悉这些流程和知识点,协助沈老师准备教学辅助物料,并负责现场学员的互动引导。”
“保证完成任务!”赵小满立刻响应,眼睛闪着光,已经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飞快地记录要点。
“然后是宣传预热,小满,你的主场。”林砚点名。
赵小满立刻调出她昨晚熬夜做的思维导图:“我计划分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