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线上试水(1 / 2)

样品完成的兴奋感尚未完全消退,林砚便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完美的产品若无人知晓,便只能孤芳自赏。她深知,接下来的一步,才是真正将“阿婆的蓝”从构想推向市场的惊险一跃。没有预算进行大规模的广告投放,她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积攒的社交媒体资源、苏茜设计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以及——产品本身和它背后故事所蕴含的、足以打动人心的力量。

她选择了几个自己日常维护、粉丝质量较高且对文化艺术、生活方式领域感兴趣的平台作为首发阵地。没有选择广撒网,而是精准聚焦。

夜深人静,客栈房间里只亮着一盏台灯。林砚将那条精心包装的“阿婆的蓝”围巾在桌面上摆出最佳角度,旁边放着那张故事卡片,苏茜还特意为这次线上发布设计了几张极具氛围感的宣传图——李阿婆劳作双手的特写、染缸中布料氧化的瞬间、成品围巾在自然光下的质感细节。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构思文案。不能是干巴巴的产品介绍,也不能是苦情戏般的卖惨。她需要找到一个精准的切入点,既能凸显产品的独一无二,又能引发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

反复斟酌后,她敲下了标题:

「买一条围巾,收藏一片云南的星空与深海。」

这个意象,源于她初见这条围巾时的震撼,也完美契合了扎染深邃蓝色的特质。

正文部分,她摒弃了华丽的辞藻,采用冷静而充满敬意的白描:

“这不是一条普通的围巾。

它的蓝色,来自云南山野的板蓝根,由七十多岁的李阿婆,沿用古法,亲手浸染六次而成。

每一次浸染、氧化,都需要等待和耐心。

最终形成的,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复制的、如同冰裂或星辰的天然纹路。

每一条,都是孤品。

我们为它取名‘阿婆的蓝’。

我们相信,真正的手工,价值在于时间凝聚的温度与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它不仅是一件配饰,更是一段可佩戴的、活着的文化遗产。”

她将李阿婆的故事浓缩成几句话,提到了传承的困境,但重点落在坚守与价值上。她附上了苏茜设计的精美图片,尤其是那张故事卡片的特写,以及林砚自己拍摄的、李阿婆在晨光中挂染布的短视频片段——没有刻意摆拍,只有真实的劳作场景,却充满了动人的力量。

最后,她标注了一个尝试性的价格——远高于市集地摊价,但相较于其投入的时间和工艺成本,以及高端围巾市场的普遍价位,显得克制而合理。她留下了初步建立的、简易的电商链接(通过成熟的平台工具快速搭建),并说明这是首批限量体验。

按下“发送”键的瞬间,林砚感觉自己的心跳都漏了一拍。一种混合着期待、紧张甚至一丝羞怯的情绪包裹了她。她像一个将最珍视的孩子推出家门的母亲,既渴望他被世界认可,又害怕他受到伤害。

最初的十几分钟,只有零星的点赞和几个朋友礼貌性的“支持”、“加油”评论。林砚紧盯着屏幕,手心微微出汗。她开始怀疑,是不是定价太高?故事讲得不够好?图片还不够吸引人?

然而,随着夜晚的深入,一些真正有价值的评论开始出现。

一个关注已久的家居博主留言:“这个蓝色太高级了!纹理真的有生命感。已下单支持,期待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