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商业模式1.0(1 / 2)

回到客栈房间,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将窗棂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投在书桌上,与电脑屏幕的光交织在一起。林砚没有开灯,径直坐在了电脑前。脑海中,李阿婆那句“年轻人不爱学”和“只当是便宜货”依旧回响,但此刻,这声音不再是沉重的叹息,而是化作了驱动她思维的燃料,激烈地燃烧。

她打开那份“非遗帝国”计划书,光标在“解决方案”部分闪烁着。白天在阿婆院子里目睹的繁复工艺、感受到的价值落差,以及阿婆话语中透露出的核心痛点,让她之前勾勒的框架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紧迫。

必须摒弃传统的“采购-销售”模式。她首先明确这一点。那种模式,传承人依然是产业链最底端、最被动的原料供应商,无法分享品牌成长的红利,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微薄和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榨取”,与她想要赋予手艺尊严的初衷背道而驰。

她的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开始构建她心目中理想的合作模式:

1.联合品牌,价值共享

她写下“薪传”二字,作为母品牌。旗下,可以是“薪传|阿婆的蓝(扎染)”、“薪传|锦绣(某地刺绣)”等。传承人的名字和技艺,将成为品牌最核心的资产,而不是被隐藏或替代。他们要成为品牌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供货方。

2.创新的收益结构:保底+分成+分红

这是整个模式的心脏。她详细拆解:

·保底收入:根据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产能和市场基础,设定一个每月固定保底薪酬。这笔钱,必须足以覆盖其基本生活开支,并提供体面的保障。这是定心丸,让传承人不必再为明天的米粮发愁,能够安心、有尊严地进行创作。这是对“功夫不值钱”最直接的反击。

·销售分成:每卖出一件产品,传承人按约定比例获得分成。这能激励他们关注市场反馈,参与到产品优化中来,而不仅仅是闭门生产。

·品牌分红:这是最具前瞻性也最能绑定长期利益的一环。母品牌“薪传”如果获得投资、估值提升,或者年度利润达到某个门槛,签约的传承人将按贡献度和合作年限参与分红。这意味着,他们不再只是出卖手艺的个体户,而是非遗事业共同体的一员,品牌的成长与他们息息相关。这旨在解决“年轻人不爱学”的问题——如果能让他们看到,坚守手艺不仅能温饱,还能获得与品牌共同成长的、可预期的丰厚回报,传承的动力将大大增强。

3.明确分工,专业赋能

·传承人负责:核心技艺的生产、质量控制、带徒授艺(未来的课程)。确保产品的“魂”不变。

·平台负责:品牌建设、产品设计与研发(与传承人共创)、包装、市场营销、渠道拓展、客户服务、法务财务等所有传承人不擅长或无力承担的环节。用专业能力,为手艺赋能和增值。

4.产品矩阵与渠道构想

她意识到,不能只依赖单一的围巾产品。围绕扎染,可以开发更多元的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