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振总结道,“将使西伯利亚冷高压得以更强劲、更持久地向东南方向伸展其势力范围。”
“冷空气在霓虹海遭遇相对温暖的海面,会形成强烈的气压梯度力。”
“最终,结果就是——在未来的关键窗口期内,霓虹列岛,特别是其西海岸和核心都市圈,将盛行强劲、干燥、持续的西北风或西风。”
“风速预计可达每秒15至25米,阵风更强。”
“同时,由于黑潮水汽输送受扰和高压控制,该区域空气湿度将显着下降,降至百分之三十以下,甚至更低。”
强劲的干风,极低的湿度……这无疑是野火蔓延最理想的“催化剂”。
“成功率评估?”
林禹问。
“基于当前数据拟合和‘远征’子程序超算模拟,成功引导出符合战略需求风场的概率为85.3%。”
“不确定性主要在于太阳活动突发耀斑可能对全球电讯号产生干扰,”
“以及……太约或其他势力是否具备察觉并反向干预的能力。
“但目前情报显示,后者可能性极低。”
“执行。”
林禹没有任何犹豫。
“启动东风计划。”
“我要在七十二小时后,看到气象条件达到预设阈值。”
命令化作加密的电波,传向远海的无人潜航器,传向待命的远程航空兵部队,传向在黑潮上游弋的特种船只。
在人类肉眼无法观测的层面,一场无声的战役已经打响。
鄂霍次克海,深水炸弹按照预定坐标和当量引爆,搅动起冰冷的深层海水。
霓虹海上空,特种飞机掠过,无形的催化药剂融入云层。
黑潮汹涌的蓝色洋面上,特制的波浪生成器以特定的节奏起伏,制造出看似自然、实则蕴含人工干预痕迹的复杂海况。
数据源源不断地反馈回“混沌蝴蝶”。
超级计算机的嗡鸣声似乎更加低沉有力。
屏幕上的大气模型开始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化:代表高压系统的黄色区域,如同被注入生命般,在霓虹海西北侧逐渐隆起、扩张,其边缘的等压线变得愈发密集。
风向,开始在模型的推演中,悄然偏转。
……
几天后,天气控制仪主屏幕上的预测已然成为现实。
卫星云图清晰显示,一个强大的高压脊牢牢盘踞在霓虹海西部,驱动着千军万马般的干燥气团,持续不断地扑向霓虹列岛。
地面气象站传来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几乎所有关键城市,都刮起了持续不断的西北风,风速稳定在预期的高位,空气湿度骤降。
“东风”已起。
这并非诸葛孔明借来的江上迷雾之风,而是源自现代科技对行星尺度力量的引导与驾驭,是一场为烈焰准备横贯天际的鼓风机。
它无声无息,却蕴含着将文明痕迹化为焦土的巨大能量。
只待那第一颗火星落下,便可成就一场席卷列岛的焚天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