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 第278章 人心不可测,朱瞻基的真实与虚伪,朱高炽的最后一次教子

第278章 人心不可测,朱瞻基的真实与虚伪,朱高炽的最后一次教子(1 / 2)

皇宫大殿内,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三代人聊了一会,朱高炽与朱瞻基才离开。

东宫内,朱高炽与朱瞻基回来后,径直来到内房。

“爹,三叔那里是怎么回事?如今他怎么开始处理起国事来了?

之前他一直是在负责锦衣卫,明显没有了那些心思,现在都大局已定了,他难道就看不见现在的局势,一定还要来争呢?”

朱瞻基一脸的凝重,他虽然在营建北京,在负责东、西蒙古都司的建立,但这里的消息,他一直都是清楚的。

朱高炽几乎每隔三五日就会给他传信,告诉他朝中的局势。

朱瞻基很是想不通,朱高燧明明都已经全部放弃了,这也是他和朱高炽后面几乎都忽略了朱高燧,完全没有针对朱高燧的原因。

甚至在北征时,他还主动与朱高燧交谈过,就是为了缓解彼此之间的关系。

哪怕朱高燧一直在和朱高煦联系,朱瞻基觉得自己还是有那个心胸,容得下朱高燧。

但他是真没有想到,都这个时候了,朱高燧居然蠢到又开始来和他们争斗,朱瞻基瞬间想到的,是不是朱棣对朱高燧做出了什么承诺。

也正是因为想到这点,在收到朱棣让他回京的旨意后,他就很快赶了回来。

如果没有朱棣的支持,他压根就不会在意朱高燧会不会出来争,因为朱高燧做什么都是徒用功。

而一旦有了朱棣的支持与承诺,那就不一样了,说明朱棣对朱高炽与他,已经很是失望,失望到想要换人当太子了。

偏偏朱棣做的这些事,与朱高炽之间又闹得很不愉快。

虽然有的事朱高炽没有写信告诉他,但杨士奇等人也在和他联系的。

可以说所有发生的事情,他都很清楚。

朱瞻基担心的,就是这个原因。

对比起朱瞻基的凝重,朱高炽却是格外的淡然。

不紧不慢的喝一口热茶,才缓缓开口。

“你三叔的事情,难道你还看不出来吗?你以为老爷子是真的只是对我不满吗?

老爷子要推行新政,但我主持时进度不快,,老爷子都不满意。

而换成你三叔主持之后,杀了一批,关押了一批,

胡广、杨荣、杨溥都被你三叔派去的人盯着,除了浙东,原本平和一些的浙西与浙南,因为进度的加快,你三叔也杀了不少人。

虽然浙西与浙南没有像浙东那般血流成河,但流的血同样不少。

浙东虽然替换了胡广去负责,但浙东这么大的动静,以及浙江总体的反响,最后是要有人负责的,一个胡广,还不够那个资格。

你现在明白老爷子为什么让你三叔去负责了吗?

新政的推行进度加快了,最后可以负责的人也有了。

老爷子也肯定给了你三叔什么承诺,不然你三叔也不傻,不会去做这事。

而且这个承诺,即便我不知道,我都能猜到,十有八九,就是我的这个位置了,不然你三叔不会这样不计后果的去拼。

当初老爷子用这招对你二叔,也对我用过,你自己也同样亲身体会过,如今这把年纪了,还用来对付你三叔,呵呵。”

“小子,你要随时记住,你爷爷是皇帝,大明永乐皇帝,这一生杀了多少人,沾了多少血,你不要以为你爷爷对你温和,就已经改变狠辣的一面了。

想什么呢,你三叔是他亲儿子,如今为了新政的推行,他连自己的亲儿子都能下这样的手。

你爷爷,无情着呢。

什么亲情,什么父子之情,不过是老爷子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罢了。”

朱高炽说得虽平静,但语气之中的悲凉,却是格外的明显。

朱高炽每每意识到这些,心中都是一阵悲痛,好好的一家人,最终却是变成这个样子了啊。

此刻的朱高炽格外的复杂,他没有想到在这个时候,他总算是看清了朱棣的真面目。

这也是自从劝了无用之后,不管朱高燧怎么做,他也没有再去管,哪怕杨士奇等人一起来找他,他也没有半分在意。

因为他已经心灰意冷了,知道了自己改变不了,又何必去惹得朱棣不喜呢。

朱高炽可以不为自己着想,但他也必须要为朱瞻基去着想。

其实朱高炽一直都知道朱棣的冷漠与无情,毕竟是皇帝,这是很正常的,但如今朱棣的冷漠与无情,大大超乎了自己的预料。

连自己的亲儿子,如今都舍得下这个手了,这得无情到什么地步?

朱瞻基闻言,更是满脸的不可置信,朱高炽说的,与他自己想的,差别太大,犹如天差地别一般,朱瞻基一时都有些接受不了。

回想着他记忆中的朱棣,朱瞻基很是不愿相信。

“爹,这些都是你自己的猜测,未必是真的,我知道爷爷的性格,我跟着爷爷这么几年的时间了,我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

爷爷对我们很是重视的,他不可能是这样的人。

我认为这是爷爷在给三叔安排退路,让三叔得罪所有的人,彻底堵死三叔想要进步的路。

这样我登基之后,才不会对三叔有任何疑心,肯定是这样的!”

朱瞻基不仅是在回应着朱高炽,也是在回应着自己的内心。

因为他还是不相信朱棣是那样的人。

当初朱棣让他一定要容得下朱高煦与朱高燧,他感受得到,朱棣在这件事上,没有任何作假,他也一直相信。

朱高炽闻言,也没有去反驳朱瞻基,反而很是欣慰。

朱瞻基能这样想,才是一个太孙应该想的,不像他一样,已经快成了惊弓之鸟。

其实他也不知道他和朱瞻基谁对谁错,表面看是朱瞻基说的那样,但内心,他还是倾向于自己所说。

也就是朱高炽不知道朱棣与朱高燧之间的事情,不然,也不会这样多想了。

朱高炽不再去想,反正这件事过后肯定会有结果,又何必想太多。

“这事就不说了,你跟我说说,怎么会想到这么去劝说老爷子,你也不怕他生气?你也真认为大明应该实行新政?”

朱高炽提起这件事,朱瞻基脸上也逐渐浮现出自豪的神情。

“爹,这事我干得漂亮吧,我可是想了一路,才想到的。

至于新政的问题,其实之前在北京,爷爷就跟我说过一次,那时我说,只需要像爹你说的,休养生息就行,不用做其他。

当时爷爷也没有再说这件事,我也以为这件事过去了,没想到在如今出现了。

这次杀了太多的人,天下官吏人心惶惶,士子儒生对朝廷的成见越来越深。

当初爷爷登基时,就是因为杀了那么多人,才让天下许多大儒士子,对朝廷很是仇恨,不愿意为朝廷效力,准确来说,是不愿意做朱家的官。

前面我还在跟爷爷说,为方孝孺立祀,拉拢儒生士子,改变他们对朝廷的看法。

如今浙江,尤其是浙东,血流成河啊,各地杀得地都染红了,我怎么能不担心。

但我知道爷爷的性子,做出了决定,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

我也只能这样劝爷爷,只要爷爷停下来,只要放慢速度,只要不再这样大挥屠刀,新政的推行,也需要时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