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朱高煦,海外立国大汉 > 第244章 姚广孝的阴霾,朱棣再现雄心壮志!

第244章 姚广孝的阴霾,朱棣再现雄心壮志!(1 / 2)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在凉亭,朱棣与姚广孝对坐饮茶。

“少师与那王玉聊得如何?”

“那王玉不愧是大汉之下第一臣,大汉有今日,离不开他的付出,说的许多,贫僧受益匪浅。

想他原本不过是汉王殿下的幕僚,没想到却是有如此之能,其才能,放眼大明,能与之相比者,甚少。

只是不知其人是当初便有如此之才,还是在大汉这么些年逐渐历练而出。

若是历练而出,汉王殿下更加让人敬佩啊。”

朱棣饮着茶,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静静的听着姚广孝所说。

姚广孝的神情却是有些沉重,似乎充斥着阴霾。

“王玉此人,我了解过,当初是有才能,但达不到少师所言之能。

应是在大汉历练而出,方有如今。

即便如此,也是了不得啊,能够成长到今日,也可见其付出与天赋,二者缺一不可。

老二那培养人才的本事,也着实了得,这点做得比我和老大强。

看少师神情不大好,是何原因?”

朱棣心中是真的佩服朱高煦这培养人的本事,一个王玉,一个许柴佬。

王玉从当初的汉王府幕僚,成长到如今。

许柴佬更是原本吕宋之人,虽是他当初任命的总督,但这样的人在大明太多了,然而如今却是成了大汉的第二臣,国之栋梁。

这两人一个主朝堂,一个主地方,简直就是朱高煦的两把手,大汉能有今日,他很清楚与这两人也有分不开的付出。

正是因为这样,他才佩服朱高煦啊。

当初没有一个大才跟着出来,朱高煦硬是自己培养出了两个了不得的大才。

偏偏两人不仅能力强,又无私心,为官清正廉洁,能干实事,干大事,进能稳固朝堂,退能治理一方,处理大汉地方诸多问题,且都能妥善处理。

这个本事,放眼大明,是真的屈指可数。

但朱棣深知,大明有能力的人还有很多,不至于让姚广孝这个神情。

他现在很好奇姚广孝到底知道了什么,竟然会是这个样子。

他现在所知道的,应该不会比姚广孝知道的少了,都不至于这样啊。

姚广孝闻言,随即将自己所知道的缓缓说来。

这次姚广孝从王玉口中知道的,唯独不过是大汉如今以及接下来的战略,其他的,基本也都从王玉那里知道了,而且知道得更为详细。

姚广孝所知道的,更多的是大汉如今的发展,各地的建设,以及各地的民生情况。

“据王玉所言,大汉的发展,如今可以达到的朝廷收入,一年相当于大明三至五年的收入,收入来源基本都是税。

已经不单单是商税了,随着百姓收入逐渐提升,大汉之内,就是内部循环产生的各种税收。

百姓收入提升,必然会进行消费,而大汉所有经商,包括摊贩,都需要在大汉所设立的商部登记,会根据层级不同,产生出不同的税。

反而在农税方面,也就是大明现在实行的赋税方面,收取并不高,更可以说是象征性的收取。

在大汉,越穷的人,越是最为普通艰难的百姓,因为其收入越少,缴纳的税越少。

而这样的家室之中若是有人为大汉做出贡献者,亦或者进入大汉野战军中,直接还会触发期限免税。

贫僧特意问了,大汉的大军,如今有野战军与常备军。

野战军就是什么也不用管,战时打仗,闲时训练,不断的训练。

常备军则是驻守各地,维护治安的大军,也包含了需要屯田等事务,平日里也会进行训练,具有一定的作战能力。

并且达到规定的年龄,达到三十岁,便只能脱离常备军,回归正常的身份。

而野战军只要有缺员需要补充,或者进行扩大时,就会从常备军进行补员。

并且挑选之后,还会进行所谓的拉练,合格者才能进入野战军。

然而野战军的拉练标准,都是按照正常守备军的训练加些许难度而形成,一旦出现明显不合格者,那么那人是来自哪个地方的守备军,大汉都督府就会开始进行追责,层层追查,凡是涉及到的人,都将会被治罪。

按王玉的话来说,野战军代表的是大汉的实力,守备军代表的是汉军的潜力。

若是有人敢在这件事上动手脚,面临的都将会是严惩。

也就是说即便有人想要利用职位的便利做些什么事,都无法做到滥竽充数,确保守备军的质量。

而野战军挑选人员时,也并不是由各地守备军推荐,而是都督府拿出各地名单随机挑选,除非有出众者,地方守备军负责人可直接推荐。

只要推荐成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推荐人进行奖励,王玉说这是大汉为了不埋没人才推行的奖惩制度。

因为一旦被发现有出众者没有被推荐,地方守备军负责人就是第一责任人,第一个被问责。

而大汉依靠的是对大汉的贡献度,入军也只有入野战军才能最快得到更多的贡献度,尤其是大汉野战军的待遇,比大明精锐军的待遇都好。

导致大汉符合年龄的人,都想要入军。

王玉说大汉流传一句话,只要进入野战军,哪怕战死在战场上,家人与子嗣都无忧。

大汉对野战军的保障,也是极为丰厚。”

随着姚广孝不断说来,朱棣听着,脸上的笑容已经渐渐消失,眼角与额头的褶皱仿佛也没有了空隙,紧紧连接在一起。

姚广孝说的其中一些,他还真不知道,他还没有与朱高煦聊到这些。

但就听姚广孝这样说出来,他都能够想象得到,大汉的财政收入以及大军情况。

朱棣敢肯定,姚广孝所说的大汉财政收入,绝对不会是大汉的全部,肯定还有许多是王玉没有说到的,因为大汉一年的财政收入,相当于大明三到五年的,这简直吓人。

是的,吓人,朱棣非常清楚大明一年的财政有多少,他也想过大汉一年的收入肯定不会低,但没有想到会这么高啊。

至于大汉的大军,此刻他仿佛知道了,为什么大汉的疆域明明已经这么大了,汉军的数量,却是明显低于明军。

是的,汉军的数量明显低于明军,起码低一半以上。

原来大汉对大军的钱粮支出是这样的,这样的大军消耗,大军数量能多才是怪事。

但在战力方面,朱棣同样能够想象这样的大军会有多敢打敢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