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静静的看着朱棣,没有丝毫催促。
这个决定,其实朱棣无论怎么做,他都能理解,且也都是对的。
如今朱棣能够这般开始犹豫,并没有第一时间拒绝,朱高煦其实就已经很高兴了,这起码说明,是真的有戏。
现在只看朱棣到底是倾向哪一个立场了。
朱棣此刻也确实犹豫,朱高煦又要这么多人口,他非常清楚一点,再给大汉迁移人口过来,只会进一步加快大汉的发展,大汉的实力会越发的强。
大汉越发的强大,对大明而言,是非常不好的。
他身为大明的皇帝,本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应该去遏制,应该为大明而考虑,而不是大汉。
本身如今大明就处于弱势,再这样加强大汉,大明的处境会更加的不好。
但朱高煦说的,他又打心底的认同。
因为他也是汉人,他知道汉人为主体建立国家的重要性,他也更加想让汉人变得越发强大。
如今大汉的扩张,避不可免,也是势在必行的,朱高煦已经有了很成熟的应对经验,唯独就是缺少汉人。
站在汉人的角度上,民族大义上,他应该支持朱高煦,让汉人群体发展壮大。
且大汉本也是大明之疆域,无论大明是否实控,但名义上,不就是如此吗?
朱棣本就是果断、有大魄力的人,要是没有那个魄力,他也干不出倾国之力北征灭了鞑靼与瓦剌,也打废了大明的举动。
朱棣帝王的气势散发开来,威严的看着朱高煦。
“老二,你让我真的很是刮目相看,历朝历代以来,我所有的认知中,你是最为独特的。
你不仅比我强,也比你爷爷强。
我想要富强大明,最终大明却是被我一战打空了国库,打苦了天下百姓,损了大明根基。
你爷爷一心为民,曾立誓想要天下百姓吃得起饭,让天下百姓免受苦难。
但无论是我,还是你爷爷,最终都没有能够实现。
然而在你的大汉,我虽然不知道大汉那些偏远贫困的地方是什么样,但就我这所来一路的所见所闻,以及如今你所展现出来的,我相信不会差太多。
我和你爷爷都没有做到的事情,你却是做到了,了不得啊。”
“难得我老朱家出了你这样的一个妖孽,你为大明如此开疆扩土,我身为大明皇帝,身为老朱家如今的家主,岂有不支持你的道理。
你再要两百万人是吧?加起来那就是五百万人。
我不是那般小家子气的人,我直接给你迁移八百万人过来。
但我有要求,你当着我的面发誓,务必善待他们,大汉,必须要做到以汉人为主体的大汉,要让汉人,广布四海,更不能丢了汉人的脸。
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不能学我,不能像我一样,对大明发起靖难!
答应我,让让太孙,给他一些时间。
若是大明真的出现了昏君,危害到了大明江山社稷,让百姓民不聊生,天下叛乱四起,你这一脉,可以带着大汉兵马清君侧,靖国难。
若真这般做了,国号必须为大明!
你能不能做到?”
朱棣并没有因此对朱高煦提其他的要求,既然他知道了朱高煦与朱瞻基之间的成见这么大,现在他只希望这叔侄两人,千万不要走上他的老路。
他最不想看见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孙子效仿他,至亲之间彼此伤害。
这也是他为朱瞻基最后能做的,其他的,他也管不了了。
他给朱高煦迁移这么多人,已经达到十分之一多的比例,必然会对大明有影响,但他不介意赌一把。
如今的他,眼光与认知,早已经不是之前那般了。
朱高煦既然这般扩张,他不介意多帮一帮,反正受益的是汉人,而大汉再强大,也是属于大汉。
最后则是他的无奈吧,后世子孙的事情,谁能够知道啊,他管不了那么多,手也伸不了那么长,但唯独国号,他决不能让朱高煦改变。
大明与大汉之间,以及汉人的立场,这是他能够做的极限了,也算是他最后一次再帮一次朱高煦吧。
朱棣其实挺期待的,期待大汉最后到底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庞然大物。
朱高煦感受着朱棣的气势,看着此刻无比高大的朱棣,并没有放出自己的气势去反制。
朱高煦心中很佩服眼前的这个老人,无论是为大明,还是为朱瞻基,以及为他,为汉人,朱棣是真的都做到了。
明明到了这个年纪是该享福的时候,却是依旧无法懈怠,还挑着那么重的担子。
这一刻,在朱高煦眼中,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已经超越历朝皇帝。
大汉与大明之间的关系,本来就不是那么良好的,却能这个时候大手一挥,直接八百万人,
这差不多要迁空大明不少地方才能做到,一旦这些人口被大汉所消化,大汉的国力不知得增强多少。
但朱棣毅然决然的这样做了,只是为了汉人,为了他,为了大汉。
朱高煦眼神带着敬佩,缓缓笑了,笑得有些...幸福。
哪怕他已经是大汉的王,但他这个年老的爹,还是为他撑起了天,让他能够没有压力的去做自己想做的。
至于朱棣说的这些条件,可以说也根本不是条件了,因为他从来没有那样想过。
“爹,谢谢你。
你放心,我会做到的,至于我那大侄子,只要他不对大汉动手,不对我动手,大汉绝不会主动与大明兵戎相见!
大汉任何时候,都是属于大明的一份子,永远不会变!
汉人,也必然会彻底强大于世间!”
“呵呵,臭小子,说话怎么变得这么柔情了,刚才你可不是这样的。
算了,我老了,不管那么多了,你好好去做吧。
不过我告诉你,这次迁移的人口过于多,大明也需要时间,期间迁移需要的钱粮,你提前准备好。
大明可没有那么多钱粮做这些事,需要你自己解决了。
迁移过来后该怎么安排,你也早做准备吧,到时候别出了事。”
朱棣不知道自己这个决定到底是好是坏,但他相信这个决定是一个好的决定。
他朱棣,与历朝任何皇帝都不同,他是第一个打到斡难河的皇帝,更是第一个真正开始实控北方草原的皇帝,也是第一个敢做如今这个决定的皇帝。
他虽有过错,但他朱棣,也有大功!
朱高煦闻言,神情无比的凝重,八百万人的运输与安置,其中需要消耗的钱粮,将会是一笔天文数字,哪怕是分开的,并不是一次要准备那么多,但需要的总数,依旧吓人。
“爹,你放心吧,我一定会提前准备好,大汉必然能够做到的!”
朱高煦已经在想着这件事必须要尽快开始准备了,这对大汉而言,同样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迁移过来的这些人只要安置好了,大汉,就无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