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文娱:我的十年隐居藏着文娱半壁 > 第386章 版图扩张——收购与“经典修复”

第386章 版图扩张——收购与“经典修复”(1 / 1)

秋日的阳光斜斜照进光影电影公司的老厂房,落在积着薄尘的胶片放映机上,金属外壳泛着旧时光的冷光。厂房角落的货架上,堆着一摞摞泛黄的电影胶片盒,标签上的字迹早已模糊,只有偶尔露出的“1982年”“武侠片《剑影》”字样,还能窥见这家老牌公司曾经的辉煌。当云栖文创的车队停在厂房门口时,光影的老厂长陈叔正蹲在胶片仓库门口抽烟,看着眼前穿深色工装服的年轻人,眼眶悄悄红了——三个月前,这家承载了四十年影视记忆的公司,还在为拖欠的设备维护费发愁,如今却要迎来新的转机。

收购仪式没有铺张的红毯,只有一张简单的木桌摆在厂房中央,桌上放着两份文件,旁边是一盏从仓库里找出来的老台灯,灯泡蒙着层灰,却依旧能透出暖黄的光。陆砚辞穿着一身半旧的亚麻衬衫,手里拿着光影公司的历史资料——里面夹着1985年拍摄《剑影》时的工作照,照片里的陈叔还是个年轻的场记,举着场记板站在武侠片的片场。“我小时候在录像厅看过《剑影》,”陆砚辞把照片递给陈叔,声音里带着敬意,“那时候觉得,片子里的剑光比现在的特效还亮,后来才知道,那是老一辈电影人用反光板、手工调光一点点拍出来的。”

业内原本以为,云栖文创收购光影,是为了利用其老厂房和设备扩大热门项目产能——毕竟《星尘归途》的后期制作正需要场地,不少媒体甚至提前拟好了“云栖加码东方科幻,老牌公司助力产能扩张”的标题。可当陆砚辞在仪式上宣布“将光影改造为经典影视修复基地”时,全场的记者都愣住了,连陈叔都忘了手里的烟还在燃着。

“我们不是来‘盘活资产’的,是来‘守护记忆’的。”陆砚辞走到仓库门口,推开虚掩的门,一股混合着胶片味和霉味的空气涌出来,货架上的胶片盒有的已经变形,“光影的价值,不是这些旧设备,是它背后藏着的时代记忆——这里有中国第一代武侠片的胶片,有改革开放初期的现实题材作品,还有不少老艺术家的绝版访谈录像。这些东西要是坏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他指着货架上一盒标着“1979年《乡村教师》”的胶片,语气变得沉重:“我上周请修复专家来看过,这盒胶片因为仓库潮湿,边缘已经开始氧化,再放半年,画面就会模糊不清。而这样的胶片,在光影还有三百多盒。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最细致的功夫,把这些经典‘救’回来。”

规划很快落地。云栖文创没有换掉光影的老员工,反而从北京、上海请来顶尖的影视修复专家,和光影的老师傅们组成“双轨修复团队”——老法师们负责手工修复胶片物理损伤,比如用特制的胶水修补胶片划痕,用放大镜一点点清理胶片上的霉点;年轻的技术人员则负责数字修复,用AI技术提升画质、修复声音,却特意保留了老电影特有的“胶片颗粒感”,“不能修得太‘新’,否则就丢了老片子的魂”。

陈叔每天都泡在修复车间,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细如发丝的修补针,在放大镜下处理《剑影》的胶片。有一次,他发现一段打斗戏的胶片少了两帧,急得在仓库里翻了三天,最后在一堆旧场记本里找到当年的补拍记录,才让技术团队根据记录补全了画面。“这不是简单的‘修片子’,是给老伙计‘治病’。”陈叔摸着修复好的胶片,像摸着自己的孩子,“当年拍《剑影》时,男主角的剑断了三次,我们用铁丝绑着继续拍,现在看到画面里的剑光又亮起来,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

陆砚辞也常来修复基地,有时会和老师傅们一起看修复中的老片子。有一次,他们在修复1988年的现实题材电影《老街坊》时,画面里出现了手工竹编的菜篮,和现在云栖村张师傅编的样式几乎一样。“你看,文化从来不是断代的。”陆砚辞指着画面里的竹篮,“我们修复老片子,不只是让观众再看一遍老故事,更是让他们看到,当年的匠人精神、生活温度,和现在我们做的非遗传承、真诚创作,是一脉相承的。”

消息传开后,业内的反应从最初的惊讶变成了敬佩。有同行主动联系云栖,愿意捐赠自家珍藏的老胶片;文旅部还特意拨款支持“经典影视数字化工程”,计划将修复后的作品纳入国家文化遗产数据库;甚至有高校影视专业的学生,申请来修复基地实习,想跟着老师傅学手工修复技艺。“以前大家都追着热门项目跑,觉得修复老片子‘不赚钱’,现在才明白,这些老片子是行业的‘根’。”一位影视公司老板在采访中说,“云栖做了一件我们想做却不敢做的事,让我们知道,文娱产业不只是‘追新’,更要‘守旧’——守住那些不该丢的记忆和精神。”

收购光影后的第三个月,修复基地完成了首部作品——1982年的武侠片《剑影》。当修复后的成片在云栖村的晒谷场放映时,村里的老人搬着小板凳来观看,年轻人则举着手机记录,画面里的剑光透过投影仪,落在老槐树上,和树下孩子们手里的竹编小剑相映成趣。陆砚辞坐在人群中,看着银幕上的老故事,听着身边老人的感慨“当年我就是看了这部片子,才想去学武术”,突然明白,收购光影不是“版图扩张”的终点,而是云栖“深耕文化事业”的起点。

未来,修复基地还计划建立“经典影视体验馆”,让观众能亲手触摸老胶片、操作旧放映机;还会联合出版社,将老片子的剧本、幕后故事整理成书,让更多人了解老一辈电影人的创作历程。“我们要做的,不只是修复几百部老片子,是为中国文娱行业建一座‘记忆博物馆’。”陆砚辞看着晒谷场上的人群,语气平和却坚定,“热门项目会过时,但经典里的精神不会;市场潮流会变,但文化传承的初心不会。这才是云栖版图真正的‘扩张’——不是规模的变大,是文化影响力的变深,是让更多人记住,我们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