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317章 门还没推开,手先暖了

第317章 门还没推开,手先暖了(2 / 2)

“查封?”副吏低声问。

他摇头:“不封。”

众人愕然。

次日清晨,这些残钟竟被抬至库门口露天陈列,旁立木牌,白漆大字:

【此为拟献北境之“礼器”,诸君可观其材、听其音。】

值守兵丁初时不以为意,有人路过随手一碰,半片铜皮竟簌然掉落,露出内里灰黑色铅芯。

一人试着敲了一下,声音沉闷如朽木。

“这音……哄鬼都不灵。”有人低声骂。

消息飞传。

连平日低头做事的老库吏也悄悄上前,在木牌背面添了一行小字:

“这音,哄不了鬼神,也骗不了弟兄们的耳朵。”

风起于青萍之末。

而在代州军营深处,魏承业独自坐在灯下,盯着桌上一封密函,久久未语。

窗外暴雨倾盆,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他手中那页泛黄图纸的一角——上面赫然写着“永昌十七年·祭天编钟·初稿”。

魏承业遣快马送来代州军营最新奏报时,天刚破晓。

信使浑身湿透,靴底沾着泥浆,跪在七王府门前递上密函。

韩四娘接过,指尖触到纸面微颤——那不是雨水的潮意,是藏在字缝里的重量。

苏锦黎在书房拆开火漆,展开黄麻粗纸,目光落在两行小楷上:“匠人周大与李全,自首献图。附言:‘我们修了一辈子假钟,临了不想让孙子也背骂名。’”图纸共两张,边缘磨损严重,墨线却清晰,标注着“永昌十七年祭天编钟初稿”,尺寸、律距、铜锡配比皆精确至厘毫,与兵部南库那批伪钟截然不同。

她静静看了许久,烛光映在眸底,像照进一口深井。

“陈老近日可曾出门?”她忽然问。

韩四娘摇头:“未曾。但他昨夜唤弟子磨了三支新律管,说‘该交给能走远的人了’。”

苏锦黎起身,未披斗篷,也未带随从,只命备车前往陈府。

晨雾未散,陈宅小院静得如同沉入水底。

陈拙坐于檐下,白发垂肩,双手搁在膝上,掌心向上,似在接露。

他双目已盲多年,眼窝浅陷,可当苏锦黎踏入院门那一刻,他微微颔首,唇角轻动:“是你来了。”

“您知道我会来?”

“风里有音。”他声音低缓,却字字入耳,“昨日代州方向起了一阵北风,带着铁锈味,还有……图纸翻动的响动。三十年前的声音,终于肯出来了。”

苏锦黎在他对面坐下,将图纸轻轻摊开于石案。

“这是真谱。”陈拙未触,仅凭气息便知,“当年我主持正音,他们逼我改律就器,我不从,便说我‘耳聩心狂’,贬出京城。这些图,是我和几个老匠偷偷誊下的底本,原以为……再也用不上了。”

“现在用上了。”苏锦黎道,“不止是补错,是要立新。”

陈拙沉默片刻,忽而笑了:“好啊。那三支律管,你拿去吧。一支给沈琅,一支给裴文昭,最后一支——留给将来能听懂它的人。”

三日后,扬州。

沈琅立于百年祠堂之前,青砖灰瓦间聚满百余名匠户、乐工。

他们中有铸钟的,校律的,也有世代为宫廷修磬补锣的寒门子弟。

无人穿官服,也无仪仗,只有手中捧着的工具,像是另一种冠冕。

她不宣名单,不开箱验票,只命人抬出一口新铸小钟,悬于堂前。

“今日不选贤,不评功。”她声音清亮,“只问一句:谁听得最准?”

钟声独鸣,悠扬而止。

众人闭目良久。

有老人摇头,有青年蹙眉,最终,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缓缓举手:“偏了‘羽’位一丝。”

沈琅点头,请几位老匠上前查验。校尺一搭,果如所言。

“你是何人?”

“我爷爷是失聪的老钟匠,”少年低头,“他教我看振动,摸频率,说耳朵听不见,心不能聋。”

沈琅俯身,亲手将一把祖传铜尺放入他掌心:“从今天起,真音不在官府,在人心。”

话音落时,京城七王府。

檐下测音钟忽无风自响,一声轻震,荡入晨空。

苏锦黎立于廊下,仰头望着那口悬钟微微摇曳,唇角微动。

这一局,我们不用再赢——

因为,已经没人敢再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