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312章 钟还没响,名字先哭了

第312章 钟还没响,名字先哭了(1 / 2)

正音局使团抵代州那日,天色阴沉,北风卷着沙砾打在城墙上,发出细碎的响。

城门紧闭,吊桥高悬,只有一名副官立于箭楼之下,声音冷硬地传话:“边地不兴虚礼,尔等速归。”

沈琅站在马车前,风掀动她素色衣袂,脸上却无半分恼意。

她微微侧头,与身旁盲乐师低语几句。

那老者点头,取出一支青铜短笛,就地盘坐,吹奏起来。

《戍边引》起调低回,如寒夜孤火,渐次拔高,似铁蹄踏雪、旌旗裂风。

曲至中段,悲怆中透出不屈,仿佛千万将士埋骨黄沙,魂魄仍在守关。

过往戍卒本欲驱赶,可脚步一滞,竟纷纷停下。

有人倚枪而立,有人默默解下头盔抱在胸前,眼神恍惚,似被唤回久远记忆。

第三日清晨,风雪初歇。

沈琅率人再登城门口土台,继续演乐。

忽有一名老兵从队列中踉跄冲出,扑通跪地,额头重重磕在冻土之上,嘶声哭喊:“这调子……是我爹临终前哼的最后一支!他说……‘钟不准,号不真,我们听错了命’!”

四周寂静片刻,随即数十名老兵陆续出列,或跪或立,望着那支短笛,老泪纵横。

消息传入府衙时,魏承业正在校场操练骑兵。

他听完亲兵禀报,手中马鞭缓缓垂下,良久未语。

午时,府衙中门轰然开启,鼓声三响——迎客之礼。

沈琅入府,未言制度,不谈朝令,只呈上陈拙亲授的《边音校正十二法》手稿。

书页泛黄,字迹由他人代录,却每一句皆出自陈拙口述,严谨如律。

“军中号角以铜铸成,若材质不纯,音频偏移,则夜间传令极易误判。”她平静道,“譬如‘集结’与‘撤退’仅差半音,一旦错听,便是生死之别。”

魏承业冷笑:“我代州三万精兵,靠的是刀剑,不是音律。”

但他还是允准查验第一批五十具号角。

结果令人震惊——四十七件音频紊乱,其中十三件已偏至“商”位,与警讯混淆。

更有一支因铜锡比例失衡,吹奏时竟发出类似狼嚎的颤音。

当晚夜哨果然出事。

远处山林传来群狼啸叫,守军误判为敌骑来袭,全线戒备,几近哗变。

直至巡营副将亲自登楼辨声,才稳住局势。

次日凌晨,魏承业派人急召沈琅。

书房内炭火微明,他坐在案后,脸色铁青,眼中却不再有轻蔑。

“你说的‘真音’,”他一字一顿,“能不能救人性命?”

沈琅直视他:“能辨敌情,能正军令,能让每一个戍边之人,死得明白。”

魏承业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准你设工坊,调拨十名老兵协助。但若无实效,立刻离境。”

与此同时,京城大理寺大狱深处,裴文昭正提审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匠师。

此人曾是工部铸器司掌炉,参与过永昌年间图纸销毁。

“祖制不可违!”老人跪在堂下,声音沙哑,“音律乃天定,岂容妄改!”

裴文昭不怒,也不辩。

只轻轻一挥手,两名小吏抬进一架新制测音钟,形制小巧,音准精确。

他又请来老人年幼的孙儿,不过七岁,蒙眼听音。

第一声敲下,童子脱口而出:“宫音,正。”

第二声偏高,童子皱眉:“太高了,像是哭。”

第三声来自老人家中祖传编钟——那是他一生引以为傲的作品。

孩子听完,歪头道:“这个不对,少了一点东西。”

老人浑身一震。

裴文昭低声问:“您亲手所铸,真的一点没走音吗?”

老人低头,看着自己布满老茧的手,忽然剧烈颤抖。

他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夜晚,上司命他熔毁原图,他犹豫片刻,终究点了火。

那一晚,火光映红了半个工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