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180章 钟声停了,账本还没合上

第180章 钟声停了,账本还没合上(1 / 2)

钟声落定三日后,京城表面风平浪静。

抄家的队伍没出王府,查封的封条也没贴上任何一座府邸。

兵部侍郎府门前那对石狮依旧冷眼俯视街巷,仿佛昨夜家奴提箱出城的事,不过是寻常差事。

但苏锦黎知道,不是。

她在“溯源档”前站了整整一个时辰。

铁匣层层叠叠,每一格都压着尘封的旧案,像沉睡的蛇。

周元柏站在她身后,手里攥着刚拟好的追责文书,指尖发紧。

“现在抓人,他们只会装死。”她终于开口,声音不重,却像刀刃划过冰面,“但若让他们以为活路将开——就会自己把尾巴翘出来。”

周元柏心头一震,低头应是。

他没再问,因为他已明白:这场清算,从一开始就不在刑部大堂,而在人心浮动之间。

果然,次日清晨,兵部侍郎府后门悄悄驶出一辆不起眼的骡车。

车上只一个老仆,怀里抱着一只紫檀木箱,说是祖传地契,要送往河北老宅安放。

守城官查验时点头放行——毕竟谁会为几份地契拦下朝廷命官的家人?

可没人看见,那箱子底板夹层里,嵌着一枚黄铜小钉,细如米粒,却能在三十里内传讯定位。

赵九龄蹲在城外十里坡的茶棚里,手里握着一块热陶片,上面刻着密纹。

他盯着那微微发烫的纹路,嘴角一扯:“动了。”

与此同时,萧澈正跪在御前。

皇帝拍案而起,怒斥历法案余党逍遥法外。

朝臣低头噤声,唯有七皇子缓声道:“父皇,眼下追责百官,不如根除祸源。皇庄遍布天下,产粮赋税皆不入户部,账目混乱由来已久。若不清查产业本身,今日倒了一个侍郎,明日还会冒出十个国公。”

殿中一静。

皇帝眯眼看他:“你欲如何?”

“设‘皇庄清查使’,由儿臣牵头,彻查全国八十余处皇家庄园账目。”萧澈低头,语气恳切,“并请礼部、工部、户部三位尚书挂名监督,以示公正。”

几位老臣互视一眼,心中暗喜——这差事听着大,实则琐碎耗力,且易得罪人。

让个病弱皇子去折腾吧,反正最后还得靠他们善后。

无人察觉,萧澈袖中指尖轻叩三下,是约定的信号。

三日后,清查使名单出炉。

皇帝翻阅后竟颇为满意:韩明远任总领,下辖二十人,皆是从各州调回的仓曹小吏,有实务经验却官阶低微,既不会结党,又懂田亩折算。

“七王虽病,用人倒是清醒。”皇帝叹道。

但他不知道,这些人,每一名都曾深夜踏入过城西那间无匾小院,在烛火下写下供词,按下手印,归入“灯影计划”的绝密档案。

他们不是寒吏,而是蛰伏多年的暗棋。

李崇义便是其中之一。

接到协查京畿皇庄的任务时,他正在顺天府整理春荒赈粮名册。

接到调令,他只抬头看了眼窗外柳枝抽芽,低声说了句:“来了。”

静宁园是他第一个目标。

名义上是皇家休憩别苑,实则二十年未见皇室踏足,租粮却年年上报“充作讲学经费”。

李崇义以“春耕贷种需核民籍”为由,带官差入庄,不动声色翻看佃户册。

他故意选在午时行动,人群最杂。

果不其然,一名白发老农被叫到面前,手抖着掏出一张破纸:“大人,我去年交了三石五斗粮,账上只记两石……多的那一石半,说是‘孝敬祭酒先生的束修’!”

四周哗然。

百姓窃语如潮水涌起。

有人喊:“咱们缴的是皇粮,怎成私塾学费了?”

也有人说:“难怪年年说收成不好,原来粮都进了私人仓!”

李崇义立于石阶之上,面色不变,只淡淡一笑:“既是束修,那就请国子监祭酒大人亲自来领吧。本官已在府衙备好红帖,三日后不见人来,便当私吞皇赋论处。”

话音落下,围观者中有两人匆匆离场。李崇义看在眼里,却不阻拦。

当晚,七王府书房灯火未熄。

韩明远呈上初步名录:河北、山东、江南三地共十二处皇庄存在账实不符,其中七处近年频繁更换管事,人员流向不明;另五处水利记录异常,明明连年申报旱灾减产,却在民间交易中大量出售新米。

萧澈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轻轻咳了一声,唇角却扬起。

“他们开始慌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