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首席不是白给的(1 / 2)

子时的风穿过七王府书房窗棂,吹得烛火微微晃动。

苏锦黎合上那本《嘉禾年·宗祀辑要》,指尖仍残留着纸页边缘的毛糙触感。

她没再翻看,只是将书轻轻推至案角,仿佛怕惊扰了其中沉睡多年的字句。

但她心里清楚,那一页夹缝里的墨痕不是偶然。

有人曾反复摩挲过这一条——“凡先帝昆仲,虽无嗣承统,若健在者,当授‘奉慈郡王’虚衔,享正一品俸,列祭太庙东序。”

这八个字,足以撬动整个朝堂的根基。

翌日清晨,林砚舟便已伏案三更未眠。

他素来清瘦,眼下青黑如染,手中朱笔却稳如铁铸。

七份誊抄条文整齐叠放在案头,每一份都加盖私印,分别送往内阁、礼部、宗人府。

他不做辩解,不附陈情,只以太常寺博士之职,依典据实呈报。

“礼不可废,名不可僭。”他在最后一份副本旁写下这句话,掷笔起身。

可不到两个时辰,圣谕便至:林砚舟擅传野史、淆乱宗法,贬为皇陵碑文整理使,即刻赴西山履职。

消息传出时,崔礼正在礼部大堂训斥属官。

他拍案冷笑:“一个小小博士,也敢拿几十年前的手抄残本挑战祖制?奉慈郡王?我大周从无此号!”

他下令追查所有收到条文的官员,严令封存副本,违者以“动摇国本”论处。

但崔礼不知道的是,在他咆哮朝堂的同时,钦天监副使程砚秋已在病榻上提笔写下首份奏报:“昨夜紫气东来,荧惑守心而不动,主宗亲重光,宜复长支名分,以应天和。”

这份奏报由苏锦黎亲自润色,遣词平和,却暗藏机锋。

它不谈权谋,只言天象;不指太子,唯说孝道。

更妙的是,落款时间早于林砚舟递文半日——仿佛冥冥之中,天地先行示警。

紧接着,三位致仕御史联名上疏:“孝治天下,不在虚仪,而在实敬。今有先帝兄长安在,岂可使其布衣终老、祭不得位?”

朝野震动。

而坊间,更是悄然流传起一本小册子——《庆元王逸事》。

书肆老板只道是新出的话本,内容却是实实在在的旧事钩沉:庆元大王年轻时任边关巡查使,替阵亡将士代写家书百余封;寒冬大雪封路,他变卖私产购棉衣三千件,连夜送往前线。

有老兵含泪回忆:“那年我们冻掉了手指,但没人冻死,因为王爷来了。”

短短三日,《庆元王逸事》售出千册,街头巷尾皆议“仁王归来”。

苏锦黎坐在七王府暖阁内,听着程双轻声汇报各地反响,唇角微扬。

她知道,这场仗,打得不是律法,而是人心。

谢云归是在第五日早朝提出动议的。

他站在殿中,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今既有天象示吉、士林陈情、民间颂德,又有古籍佐证,不如交由九卿议政会公决,以彰公允。”

太子党群臣哗然。

他们原以为此事不过是庶务纷争,最多引发几句争议便可压下。

谁知一觉醒来,竟成了满朝热议的焦点。

户部侍郎第一个表态支持:“臣老家在朔州,百姓至今称颂庆元王恩德,祠庙香火不断。”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紧随其后:“名分不定,则礼崩乐坏。今日贬一人,明日削一爵,将来谁敢言正统?”

就连一向中立的兵部尚书也低声道:“边军多知其名,若能正位,或可振军心。”

崔礼脸色铁青,环视四周,却发现往日听命于他的几位官员竟低头不语。

他知道,自己已被孤立。

退朝后,他匆匆赶往东宫,脚步急促如奔丧。

而此刻的七王府,苏锦黎正站在庭院中,望着北方苍茫天际。

萧澈靠在廊下软轿中,披着玄色狐裘,面色依旧苍白,眼神却亮得惊人。

“你赌赢了。”他低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