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将怀疑,我军中恐有细作,将周都督之计泄于刘备。”
“正因如此,刘备方能将计就计,大破我军。”
此言一出,孙策神色骤变。
周瑜亦是心头一震,如醍醐灌顶。
“君理所言极是!我此前亦百思不解,刘备何以能识破此局。”
“经你一提,必是军中有人暗投刘备,泄露机密!”
周瑜连连称是,仿佛抓住救命稻草,唯有如此方能重拾自信。
“何人胆大包天,竟敢背叛于我!”
孙策面容冷峻,怒意再起。
“知此计者寥寥,除主上与周都督外,仅末将、黄老将军、鲁肃及蒯越知晓。”
“黄老将军与蒯越已死于刘备之手,绝无可能是内奸。”
孙策府中,朱治拱手而言:
\"朱治受文台公与主上大恩,纵粉身碎骨亦难报万一,岂能背主求荣!\"
话至此处,他忽掩唇轻咳:\"如此看来,唯有鲁...\"
\"鲁肃?!\"
孙策与周瑜异口同声。
周瑜面色骤变:\"子敬乃我刎颈之交,素有古侠之风,岂会私通刘备!\"
朱治捻须低叹:\"听闻鲁氏世代行商。当年周都督与他结交,不正是因他资助粮草?既由利而起之情,安知不会因利而变?商贾之流,终究重利轻义。\"
世家出身的朱治,言辞间尽显对商贾的轻蔑。
周瑜指尖微颤,竟无言以对。
鲁肃的商贾出身,此刻成了洗不净的原罪。
\"若证实是鲁肃所为——\"孙策拳骨爆响,眼底泛起血丝,\"我定要他血债血偿!\"
忽有甲士疾步入内。
潘璋捧帛书跪禀:\"夏口信使送至刘备亲笔书函。\"
\"刘备来信?\"
三人目光如刀,齐齐刺向那卷帛书。
新胜之际急送书信,莫非是要羞辱江东?
孙策冷笑挥手:\"念!\"
潘璋展信诵读。
随着字句入耳,孙策额角青筋暴起,眼中血丝如蛛网蔓延。
(
周瑜和朱治相视一望,神情愕然。
信中刘备竟要用五千江东战俘交换鲁肃的家小!
那可是五千精兵。
刘备居然愿用他们换些老幼妇孺?
更奇怪的是,刘备为何突然要换回鲁肃的家人?
唯一的可能,就是鲁肃已经投靠了刘备!
\"主公,鲁子敬定已归顺刘备。\"
\"他不过是主公帐下一名小吏,刘备却愿用五千兵卒换他家眷,足见对其重视。\"
\"治以为,必是鲁肃立下奇功,逼得刘备不得不如此。\"
\"那鲁肃能给刘备立什么大功?\"
朱治厉声喝问。
什么大功?
这还用说?定是向刘备泄露周瑜计策,助其设下圈套大破我军!
\"好个鲁肃!\"
\"我孙策待你恩重如山,你竟敢背叛我投靠那大耳贼!\"
\"不亲手取你性命,我誓不为人!\"
孙策怒不可遏,骂声震天。
显然他已确信鲁肃暗中勾结刘备。
周瑜面露痛心之色,叹息道:
\"鲁子敬鲁子敬,我视你为知己,你却出卖我和主公!\"
堂上众人对鲁肃无不切齿痛骂。
\"主公,刘备这信该如何回复?\"
潘璋小心翼翼询问。
这话更如火上浇油,孙策怒发冲冠。
\"鲁肃,你这叛主求荣的奸贼,还想保全家人?\"
\"传令!立即将鲁肃家眷捉拿下狱,全部处斩!\"
\"我要他满门抄斩!\"
孙策凶性大发,当即就要下令**。
朱治大惊失色,没料到孙策竟如此暴怒。
他本意只是揭露鲁肃叛变,却未曾想会连累鲁肃全家遭难。
毕竟罪不及亲属。
可他却忘了孙策嗜杀成性,盛怒之下竟要血洗满门。
朱治想劝谏,却深知这位年轻主君的暴烈性子,此刻进言无异于火上浇油。
他只得将目光投向周瑜,示意其出面说情。
周瑜垂首静立,指尖几度收紧又松开,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尽管明白仅凭刘备一封书信,就断定鲁肃投敌叛变,实在难以服人。
但他已无路可退。
此战败北,必须有人担责。
否则溃军之罪将尽数压在他肩头——
江东那些虎视眈眈的将领会趁机发难,孙策的信任亦将土崩瓦解。
这是他绝不能承受的代价。
既然鲁肃身负通敌嫌疑,这顶罪名交给他再合适不过。
\"兵权不容有失,我必须蛰伏以待,向大耳贼和秦牧报这血仇!\"
\"只要能雪耻,万事皆可抛——\"
周瑜抚过脸上狰狞的疤痕,眼底泛起铁灰色的寒光。
......
夏口。
万余精骑列阵待发,剑指北方宛城。
府衙正厅。
临行前夕,刘备设宴款待鲁肃。
\"子敬,我已致信孙策,愿用五千战俘换回家眷。\"
\"不出旬日,你便可阖家团圆。\"
刘备举杯笑道。
鲁肃手中酒樽猛然震颤,满面愁云霎时化作狂喜。
这场宴席用意昭然——无非是刘备再度示好,欲招降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