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2 / 2)

\"当下关键,只在袁曹之争。君侯设此三言堂,正是要诸位各抒己见。\"

\"但求直言不讳——善言可,明言可,锐言亦可。\"

\"在下先抛一问,愿闻高见。\"

\"袁氏此番赠礼,三万军粮、三千军械、八百战马,外附五千牛羊,究竟是何用意?\"

杨修语带深意地环视众人。

袁熙顿觉如坐针毡。

**……

何至于如此针锋相对?莫非我与你有不共戴天之仇?

这本是彼此心知肚明之事,偏要当众挑破。

当真令人......实在可恼......

袁熙只觉胸中郁结,暗自横了杨修一眼。

此人分明故意刁难,偏我此刻势单力薄,岂不是任人拿捏?

他心中正自愤懑,忽听得杨修特意点名:

\"**公子可有高见?\"

\"不如请公子先说说,袁氏此举何意?\"

袁熙当即振袖道:\"还能有何深意?无非是许君侯屡建奇功,我袁氏特备薄礼相赠。先前幽州之战,正是因许君侯索取邺城,才促使家父决意出兵。\"

\"此乃谢礼。我袁氏向来恩怨分明,纵然许君侯非家父帐下之臣,其功亦当论赏!\"

\"天下英才皆可投效,袁氏大门永远为贤士敞开。\"

\"此言差矣!\"

大厅内一人霍然站立,向袁术拱手道:\"在下吴质,现为许都太学学生。\"

\"此言谬矣!袁公若以此等方式封赏天下士族,麾下诸多文武官员中仍有未获晋升者,如此厚礼早已超出答谢范畴。\"

\"更何况袁公已为君侯求娶甄氏之女作为夫人,人情早已偿还。\"

\"莫非公子以为,袁公素有随意馈赠重礼的癖好?\"

袁熙闻言胸口又是一阵绞痛。

别再说了......

我现在真想血洗此地啊!

该死!

是谁建议我要遵循什么游侠义士之礼!

满座皆是酸腐儒生!

连个出谋划策的都没带在身边,太不公平了!

早知是这般局面,定要带上谋士前来!

如今还能说什么!

\"绝无此事!袁氏向来**行赏,即便所有功臣在场亦然!\"

此时又一人起身长揖:\"敢问二公子,袁氏门下多为士族子弟,寒门才俊未受重用,是否意味着唯有家世门第方能入袁氏法眼?\"

袁熙瞥见角落那个黑衣儒生,不禁皱眉。

\"若真如此,乱世之中谁还愿投效袁氏?据我所知,袁公帐下谋士分属四派:百年清誉的清河崔氏、沮氏,颍川郭氏。\"

\"此外还有汝南名士许攸一派,其余则是依附袁家却始终不得重用的谋臣。他们名声不显正因为出身寒门,对此公子作何解释?\"

袁熙长久凝视对方。

竟无言以对。

袁氏内部派系确实错综复杂,但绝未到如此剑拔弩张的地步。

要知道这些谋士本就来自四方,当初投奔正是冲着袁氏名门声望。

何况先前还有韩馥将冀州让与袁绍之事,谁不知道这位讨董盟主日后必成大业?

他们主动前来归附,何曾是我袁氏强求?

天下大势渐定,各方势力蠢蠢欲动,都在盘算着能分到多少利益。

身为主公,要**行赏,自然先考虑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

至于寒门出身但有战功的,只能往后排了。

\"我不清楚!\"

\"哈哈哈!\"

袁熙刚说完,杨修就带头哄笑起来。

这位公子的脸刷地红了,双手在桌下死死攥紧,指节都泛白了。

他明显慌了神,如坐针毡。

在这院子里,每个人似乎都在刁难他。

杨修待客的方式可真特别。

\"哼,\"袁熙突然冷笑,\"你们今天问的,日后我自会一一解答。\"

\"咱们走着瞧!\"

他猛地起身,酒还没过三巡,

就已经待不下去了。

杨修立刻道:\"堂堂公子,连个像样回答都不会?我来教你!\"

\"冀州百姓数百万,先富民强境,借士族威望震慑官吏,治理百姓。所得利益按功分配,先名士后寒门,赏罚分明。文臣武将以法度为纲,上下有序。\"

\"如此,不**劳大小,都能保境安民,文武各得其所。\"

袁熙死死盯着杨修,一时语塞。他整个人都懵了:叫我来就为了这个?

就为了显摆你能耐?

你回答得这么漂亮很得意是吧?

简直...

袁熙还没缓过神,堂上已鸦雀无声,只有零星的窃窃私语。

在众人听来,杨修这番言论正好解决清河难题,也能安抚袁氏麾下各方势力。

传出去,世人也会认可。

而且这问题是当场提出的,说明杨修并非早有准备,定是灵光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