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十七分,天光还浮在楼宇之间,像一层未醒透的雾。
林野站在老屋门口,钥匙卡在锁孔外半秒才转动——不是生锈,是她的手迟疑了。
三天了。
自从那扇窗被修缮完毕、风声重新穿过铜管的缝隙,她便养成了这个习惯:每日清晨独自前来,不通知任何人。
她不做清洁,不动家具,甚至不去触碰那枚蓝线缠绕的顶针,也不去查看门框夹层里的旧钥匙是否还在原处。
她只是站着,看阳光如何一寸寸爬上窗台,如何将那枚小小的金属物件投下长长的影子。
第一天,影子斜切过斑驳的木地板,落在墙角一道旧裂痕上;第二天,它攀上了壁纸接缝;第三天,影尖已悄悄抵住壁炉边缘那盆绿萝的叶脉。
林野举起手机,连拍九张,从不同角度记录光影的位移。
她没加滤镜,也没写说明文字,只把这一组照片上传至“藏声阁”视觉档案,命名为《静物证言》。
那是她第一次用影像说话,而不是文字。
江予安看到推送时正在泡茶。
他盯着屏幕看了很久,指尖悬停在评论区上方,最终只发来一句:“你在等什么?”
林野坐在老屋唯一的藤椅上回复,手指缓慢而坚定:“等它们自己开口。”
她不知道这句话从何而来,但它出现的那一刻,心口那片荆棘纹身竟没有刺痛。
相反,有种近乎温热的钝感,仿佛根须松动,开始试探着退让。
第四天,周慧敏来了。
她提着水桶和抹布,说是来擦玻璃。
动作比以往慢得多,每一块窗格都要来回擦拭三遍,指尖在玻璃表面停留的时间越来越久,像是在确认某种温度。
林野躲在窗帘后,呼吸放轻,目光却死死锁住母亲的身影。
直到周慧敏经过壁炉位置时,身体忽然微微侧转,左肩下意识地缩了一下,仿佛那里仍有灼烧的余温。
林野瞳孔微颤。
她终于明白了。
那盆绿萝不是为了遮丑——不是为了掩盖当年那一记耳光砸碎玻璃后留下的划痕,也不是单纯装饰。
它是标记。
是一块无声的碑。
母亲每天浇水、修剪、挪动花盆的位置,其实是在祭奠那个失控的清晨,祭奠那个对着九岁女儿咆哮“你永远不够好”的自己。
可她无法说出口,于是种下一株活物,让它替她说:我记得。
当晚,林野悄悄登录录音系统后台,将自动录制时间设定为每日清晨七点十五分——正是周慧敏最近固定出现的时间。
她启用了高灵敏度麦克风,开启环境音捕捉模式,并关闭提醒通知。
她不想知道母亲是否会说什么,只想听她是否存在。
哪怕只是呼吸。
第五天,林国栋来了。
他拎着一盒新保险丝,说是预防梅雨季跳闸,顺手递上一张手绘电路图,标注清晰,“备用线路,防暴雨”。
林野接过道谢,转身放进抽屉时,无意间瞥见图纸背面似乎有极淡的铅笔痕迹。
她拿湿布擦去表面油污,心跳骤然沉下来。
那是一幅简笔画。
老屋的窗框被勾勒得歪斜却熟悉,一道斜光自右上方切入,在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光斑。
光斑尽头站着一个小人,头圆圆的,穿着肥大的校服,头顶上方写着一个字:野。
没有脸,没有表情,但那束光,正稳稳落在她脚边。
林野的手指抖了一下。
这是父亲第一次,用图像表达情感。
不是言语,不是拥抱,甚至不是眼神。
而是一张藏在电路图背后的涂鸦,像一封被压在工具箱底三十年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