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是在一个微凉的清晨接到社区通知的。
手机震动时她刚录完一期“家庭声档”的音频,耳机里还残留着昨夜父亲那台老节拍器的滴答余音。
窗外雾气未散,整座城市像被蒙在一层半透的纱中,而她的名字,赫然出现在《老屋翻修试点工程》第三项——林家老宅,列入首批修缮名单。
消息来得突然,却并不意外。
这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筒子楼早已墙皮剥落、管道老化,邻里早几年就陆续搬走,只剩几户老人守着旧日痕迹。
但对林野而言,这里不是危房,是记忆的容器。
每一寸斑驳的墙面,都曾听过她的哭声、琴声、沉默。
施工队第二天就来了。
穿着统一工装的年轻人拿着图纸指指点点,说要整体翻新,“尤其是这扇窗,双层玻璃密封太差,建议直接换新型断桥铝。”
林野站在门口,没说话,只是缓缓走近那扇被岁月磨出裂纹的老木窗。
它厚重、笨拙,边缘漆色早已脱落,露出深浅不一的木纹。
可她记得,这是母亲周慧敏亲手监督安装的——当年为了“隔音”,让女儿能“心无旁骛地学习”,她跑遍建材市场,选了最厚的玻璃,最严实的框架,连缝隙都用胶条封死。
仿佛只要声音进不来、出不去,一切就能按她的设想运转。
“不用换。”林野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只加固结构,保留原窗。”
施工队长皱眉:“这材料早就淘汰了,安全性……”
“我负责。”她说,“有些声音,关得太紧,反而听不见。”
没人懂她这句话的意思。
她也没解释。
当晚,她在窗框内侧最不起眼的角落,用刻刀轻轻划下一行小字:此处有回音。
刀尖划过木质纤维的阻力让她指尖发颤,像是在剖开一段尘封的往事。
真正动手修补窗户的人,是林国栋。
他没请人,也没用施工队提供的新材料,而是独自骑着那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去了城西的旧货市场。
三天后,他背回几块泛黄的老松木,年轮清晰,纹理沉静,和这栋楼同龄。
他在院子里支起工作台,一块块比对、裁切、拼接,动作缓慢却精准,像在修复一件文物。
林野偶然发现,在其中一根窗棂夹层里,父亲嵌入了一段细铜管——两端分别通向室内与外墙外侧,接口处打磨光滑,隐蔽得几乎无法察觉。
她怔住,指尖抚过那冰凉的金属,忽然明白了什么。
江予安来看过一次,蹲在窗边看了许久,轻声说:“他想让风穿过旧缝,带出被封存的声音。”
林野没回答,只是默默从包里取出一枚微型拾音器,小心翼翼安装在窗台内侧。
它连接着“家庭声档”的实时声墙系统,会将风吹过铜管的呜咽、雨打窗棂的节奏、甚至远处隐约的市声,一点点收集、归档。
她想听听,那些曾被强行隔绝的声响,是否还能找回自己的频率。
而周慧敏的反应更沉默。
连续三个早晨,她都早早出现在老屋门前,提着水桶和抹布,一声不响地擦拭那扇玻璃。
动作极轻,仿佛怕惊扰什么,又像在赎罪。
第四天,她带来一盆绿萝,放在壁炉前的矮柜上。
藤蔓垂落,恰好遮住了那片曾被火焰舔舐过的墙面——那里,埋葬着她烧毁女儿日记的那个夜晚。
林野看着那盆植物,久久未语。
她没有移开它。
相反,她在花盆底部的土壤深处,悄悄埋进一枚预设芯片。
它不会录音日常对话,只会每月自动启动一分钟,记录那一刻的空间呼吸——温度、湿度、背景噪音,甚至是无人时的寂静。
那盆绿萝,是一道温柔的结界,也是一种无声的供词。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屋渐渐恢复生气。
墙体加固,屋顶防漏,电路更新,唯独那扇窗,依旧保持着旧貌。
只是现在,它的每一道裂缝都被精心填补,每一块木料都带着时间的体温重新咬合。
竣工前夜,林野独自坐在客厅,打开节拍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