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切过窗台,落在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盒上。
林野坐在书桌前,指尖还残留着昨夜触碰录音笔时的凉意。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银行通知:二十元已成功转入“乡村女童助学基金”,备注栏静静躺着那句她反复斟酌后敲下的字:“还给她,也给她。”
王彩云送来这个盒子时没多说话,只是把布包层层打开,露出里面压得平整的二十张一元纸币,和一张泛黄的纸条。
字迹歪斜如风中残烛,“给慧敏买糖”六个字像是用尽了力气写完的最后一句话。
林野当时没有哭,心口那道银痕微微发烫,却不再刺痛,也没有幻听——没有外婆咳嗽声在耳边回响,没有童年被撕碎的尖叫从记忆深处涌出。
只有一种深沉的平静,像潮水退去后的沙滩,裸露出被掩埋多年的痕迹。
她拍下纸笔与纸条,动作缓慢而庄重,仿佛在完成一场仪式。
然后她走进厨房,点燃打火机,将《未寄的爱》的所有打印稿一页页投入不锈钢盆中。
火光跳跃,映在她脸上忽明忽暗。
那些曾让她彻夜难眠的文字,在火焰里蜷缩、焦黑、化为灰烬。
她没有犹豫。
这是她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烧掉自己的作品,不是因为羞耻,也不是逃避,而是终于明白:有些痛苦不必反复展览,有些真相无需代言。
最后一片纸燃尽时,门铃响了。
林野开门,看见母亲站在门口,手里拎着一个浅色编织袋,里面是一件刚织好的毛衣。
藏青换成暖杏色,针脚略显笨拙,袖口甚至有一处漏针的痕迹。
“你小时候……总说我不给你买好看的。”周慧敏的声音很轻,像是怕惊扰什么。
林野愣住。
这句话像一把生锈的钥匙,突然插进某扇从未开启的锁孔。
她记得自己确实说过——七岁那年,同学穿着粉色羊毛裙来上课,她回家央求母亲也买一件。
换来的是耳光和一句:“成绩不好还想穿得花枝招展?”从此她再没提过任何关于“美”的愿望。
可眼前这件毛衣,柔软、明亮,带着手工织物特有的温度。
她伸手接过,指尖碰到母亲粗糙的手背,那一瞬间,心口银痕轻轻一跳,却没有蔓延,反而像是某种结痂的边缘被温柔触碰。
周慧敏别过脸,望着走廊尽头的窗外,“我不会哄人,也不会道歉。”她顿了顿,“可我现在知道了……她不是不爱你,是我……没学会接住。”
空气凝滞了一秒。
林野看着母亲微微颤抖的肩膀,看着她鬓角比上次见面更明显的白发,看着她握着空编织袋的手指无意识地搓动——那是她焦虑时的小动作,和林野一模一样。
她往前一步,轻轻抱住她。
这是她人生第一次主动拥抱母亲。
不是被拉扯着跪下认错,也不是在医院走廊里被迫搀扶疲惫的身影。
她的双臂环住那个曾经如荆棘般扎人的躯体,感受到对方僵硬后缓缓松懈的呼吸。
周慧敏没有回抱,但也没有推开。
良久,林野松开手,低声说:“放在我这儿吧,等你想讲的时候。”
下午,唐薇来了。
纪录片拍摄进入尾声,母系线亟需收束。
林野将外婆的录音笔、周慧敏当年写的信件原件、还有那本记满粮票支出与药费的旧账本复印件,一一放进文件袋。
“你可以拍,”她说,“但必须等她点头。”
唐薇接过袋子,沉默片刻,问:“如果她永远不说呢?”
林野望向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