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荆棘中的常春藤 > 第108章 新馆长说,书要晒太阳

第108章 新馆长说,书要晒太阳(1 / 2)

林野站在废墟中央,脚下是焦黑的木梁与碎裂的地砖。

风从断墙间穿行而过,卷起纸灰,像一场迟迟不肯落地的雪。

她穿着一件素白衬衫,袖口微卷,心口处那片荆棘纹身在阳光下泛着银光,不再刺痛,而是像一条沉睡后苏醒的脉搏,温顺地跳动着。

记者们举着相机,闪光灯此起彼伏。

她没有躲,也没有笑,只是轻轻抬起手,示意安静。

“‘普通人记忆计划’不会停。”她的声音不大,却穿透了风声,“我们不建纪念馆,建档案馆——这里不审判,只收藏。”

人群微微骚动。

有人皱眉,有人低头记录,也有人悄悄抬头看向那片尚未拆除的残垣。

唐薇站在二楼阳台,镜头微微调整,对准了她的侧脸。

林野继续说:“所有投稿将匿名编号,配备‘情绪缓冲区’——由心理咨询师江予安设计的心理安全机制,防止二次创伤。”她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像是在寻找什么人。

“痛苦不该被展览,也不该被遗忘。我们要做的,不是让伤口继续流血,而是给它一个可以说话的地方。”

话音落下,一阵沉默。然后,一个身影从人群最后缓缓走出。

是小刘。

他低着头,手指紧紧攥着一个U盘,指节发白。

他走到林野面前,没抬头,只是伸出手,动作僵硬得像在交出某种赎罪的凭证。

“这是我妈的日记……”他的声音几乎被风吹散,“她不知道我存了。”

林野没有立刻接过,而是看着他。

她看见他眼底的红血丝,看见他脖颈上因紧张而凸起的筋脉,看见他袖口磨破的边角——和当年她逃学染发那天,藏在校服里的手一模一样。

她轻轻接过U盘,指尖触到他冰冷的皮肤。

“欢迎回来。”她说。

没有谴责,没有追问,甚至没有一句多余的安慰。

可这句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拧开了小刘胸口那道锈死的锁。

他站在原地,喉头滚动了一下,终究什么也没说,只是慢慢退回到人群里,背影却比来时挺直了些。

发布会结束后的第三天,重建正式开工。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老馆长拄着拐杖出现在图书馆门前。

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藏青色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旧式图书管理员徽章。

没人知道他是怎么来的,出租车司机说,老爷子在路口下了车,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他走到林野面前,从怀里掏出一本边缘焦黄的书——《灰书》,书页里夹着一把铜钥匙。

“从前我守的是纸,”他将书轻轻放在废墟中央一块尚存的地砖上,把钥匙放在书脊上,声音沙哑却清晰,“现在你们守的是命。”

他抬头看向天空,新设计的玻璃天窗正在安装支架,晨光透过未完工的框架洒落下来,在灰烬上划出一道道明亮的光带。

“书要晒太阳,别藏在阴处。”他缓缓道,“灰才看得见字。”

林野蹲下身,指尖抚过那把铜钥匙。

它已经不再冰冷,仿佛还残留着老馆长掌心的温度。

她忽然明白,这座档案馆从不是为了埋葬过去,而是为了让那些被掩埋的身影,在光下重新显影。

志愿者们开始清理废墟。

铁锹翻动焦土,手套拨开残片。

林野亲自上阵,跪在地砖旁,一块块撬开断裂的石板。

她的手指被划破,血珠渗出,滴在一张泛黄的纸片上。

那是半封信。

“……我活着,可没人问我痛不痛。”

字迹娟秀,墨色却已褪成淡褐,像是被泪水泡过又晾干。

她的心口猛地一颤——金手指动了。

不是被动的刺痛,不是情绪的入侵,而是一种清晰的“听见”。

她闭上眼,耳边响起无数低语:有女人在雪夜里写信给母亲,说她想家;有青年在煤油灯下抄诗,怕被发现;还有一个孩子,用铅笔歪歪扭扭地画了一朵花,背面写着:“哥哥,你记得我吗?”

这些声音不属于现代,却真实得如同呼吸。

她睁开眼,将纸片小心收进防水袋。

随后,她从包里取出老吴改装的声波接收器——一台能将音频转化为神经信号的装置,原为听障研究项目所用,被她改造成金手指的“调频器”。

她将小刘母亲的日记音频导入设备,戴上耳机,深吸一口气,按下启动键。

刹那间,一股温热从心口蔓延开来。